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先生制课堂学习(非品德学科)

(2017-04-05 12:40:14)
分类: 教学感悟
                                     小先生制课堂学习(非品德学科)
一、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
1. 对课题研究背景的定位
儿童是在交往中学习和成长的。小学阶段儿童习得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和习惯将为孩子一生奠定重要的情感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首先模仿的是老师,从老师身上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而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的却是身边的伙伴。所以在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寻找一种契机,让孩子教孩子,让孩子感染孩子,因此“小先生制”的试行,让课堂有了知识与德育双重发展的可能与可行。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除了知识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承,还有情感的交流和升华。孩子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教给伙伴,同样可以教给老师和家长。成为“小先生”的孩子会更自信,会收获成功的体验。而在知识的传承过程中,伙伴之间的交流、接纳、感激,都将对孩子的内心产生重要的影响。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和可能创新之处
(1)研究的意义、价值:在小学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我们倡导在品德课以外的其他学科也能兼顾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发展。老师能发现学生的不同特长,自然而然地在学习的某个阶段让孩子承担部分“教”的责任,强调互相之间的启迪、帮助、成长。“教”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组织人、管理人”的行为,经历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责任意识都能得到强化。
  更重要的是以“小先生制”展开的学科学习中,孩子们除了学习学科知识以外,更多的能学习到作为小先生的同伴身上的很多学习品质和道德引领。在学习能力、学业水平提升的同时,获得道德认识、道德水平的成长。
本课题就是研究如何在“小先生制”的学习模式下,孩子能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通过“小先生伙伴”的智慧分享和道德引领,智育和德育都能双重发展。
(2)可能创新之处:“小先生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树立“小先生”的形象,以小老师身份教育、影响周围的同学、家长乃至社会上的其他人。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3.课题概念解读 
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以陶行知先生的“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为依据,主张让小孩教小孩,即知即传。小孩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的力量大得多,因为同伴的感染力不可小觑。陶行知先生主张“小孩子是最好的老师,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自己队伍里最有进步的小孩子!”
小先生制课堂学习
    学科老师能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与教育的共同需求,能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自然而然地在某个学习阶段让孩子承担部分“教”的责任,强调在“小先生”的引领下,孩子们能互相启迪、帮助、成长。“教”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自我成长,同伴影响,经历这样的体验,孩子对自我和他人的责任意识都能得到增强。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1)“小先生制”培养小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心。让孩子在班级队伍中,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并且能主动承担“教”的责任,在实施过程中能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意志。
(2)“小先生制”倡导在“教”的过程中,强调同伴的智慧分享和道德引领。不仅在小老师的带领下更有效的学习书本知识,更能学到学习的优良品质和道德品质。
(3)“小先生制”不仅发生在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外。不仅孩子教孩子,还提倡孩子教大人。让班级学生的责任心、与人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心理健康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研究内容:
(1)不同年龄段孩子“小先生”产生的模式的研究。
对于低中高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观察、访谈、对话等形式,多维度地深入研究低、中、高年级年龄层次孩子的不同需求,从而如何更有效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教”的责任心。
(2)除品德课以外,哪些学科更适合“小先生制”课堂学习的研究。
    “小先生”课堂学习,倡导孩子教孩子,在教的过程中,学生能互相学习、帮助、启迪、成长。通过学科的具体课程,研究哪些学科,哪些内容能够倡导让孩子来承担“教”的责任。
(3)“小先生制”课堂学习对于学生伙伴关系的研究。
“小先生”不仅是小老师,也是好伙伴。在“小先生制”的学习模式下,促进孩子的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习得伙伴好的学习方法,更感受到对方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品质。
(4)“小先生”课堂研究过程中儿童道德成长案例研究。
三、研究内容的分工和落实
组织结构
课题组组长:卜芳静
课题组核心成员:周锦 吴昀 张华
研究方法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申报准备(2012年6月——2012年12月):深入研究我校学生实际的道德素养水平,在此基础上,撰写课题方案并填写《申报评审书》,积极进行课题申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初步研究(2013年3月——2014年6月):通过不同年段不同学科“小先生制”课堂学习的研究,观察和研究孩子的伙伴关系、伙伴活动、伙伴效应,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记录“小先生制”课堂的典型案例。
第三阶段:中期实践(2014年9月——2015年12月):提炼上两个阶段形成的研究成果,确定“小先生制”产生的方式、方法,并开展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和小结,努力切实有效展开“小先生制”课堂学习,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助力孩子的道德成长。
第四阶段:总结结题(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对照研究设定的目标,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进行课题研究意义的小结和反思。
 
四、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成果:
调查报告——“小先生制”课堂开展前后儿童伙伴交往的差异
2.典型课例2个
3.最终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