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独是国足的尴尬
(2022-05-22 09:18:56)
标签:
竞技运动足球国民性谁知过 |
分类: 杂谈 |
岂 独 是 国
——体育情事(
亚足联取消中国举办权之后,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在哪里举办就成了新的问题,据报道目前已经有不止一个国家拒绝承办这项赛事。取消举办权虽然造成了中国足协和举办城市的损失,找不到接盘举办的国家,亚足联岂不是也很闹心啊。本届亚洲杯申办期间就有几个国家报名后就先后退出,最后只有中国继续坚持申办,才使得“杯赛”地点有了着落。在几年的准备工作中,中国的十个参与举办“杯赛”的城市都做了积极的准备工作,现在却被亚足联一拍桌子——“取消”!让我们为准备工作付出的的心血、汗水、人力、物力付之东流。当然“取消”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诸如疫情的影响、国足太臭国际排名下跌、不能开放赛场影响门票收入等等。可是没人愿意举办的境况,也是亚足联始料未及的。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亚洲足球水平普遍较低,无论是比赛的精彩程度还是亚洲足球的品牌效应与“欧洲杯”、“美洲杯”都不在一个档次,与“世界杯”相比较更是有霄壤之别。在球迷眼中的“亚洲杯”就是“鸡肋”,就是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破落子弟”。当然在这样一群“破落子弟”中,我们的国足依然常常被“吊打”。
回顾国足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预赛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很难让“球迷”或不是“球迷”的国人们不对他们嗤之以鼻。这一次“亚洲杯”举办权被取消,与国足的表现应该不无关系。但回纵观我们足球发展改革历程,回顾中国足球“市场化”之后征战国际大赛的“战绩”,又觉得造成当下中国足球局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岂独是国足一家的“尴尬”。
中国在其慢慢的文明长河中并没有成长出严格意义上的竞技运动。今天国人认识的所谓体育项目,大部分都是舶来品,而竞技运动则几乎100%都是洋货。面对此类洋货国人在表现出新鲜和稀奇的同时,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甚适应。在当代竞技运动的角逐中,我们民族的性格时有发作。在足球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就常有民族性格发作的现象,平时训练生龙活虎、章法很多,比赛时分却有两样,遇到弱队很难踢得畅快淋漓,遇上强队又开始发憷,跑动不够积极,后传居多长传快攻减少,很少能见到那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野力和奋不顾身的铲射传切。这一方面固然与专门技术不到家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我国运动员有生以来一直感染的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范有关。中国人历来不倡争斗,视争斗为“匹夫之勇”。中国文化传统中,不仅有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样的繁琐礼仪与道德约束;还有“文德为贵,武德为下”的反英武思潮的长期笼罩。历代统治者都要求民众不要因为利益争夺而冲击其森严壁垒的等级制度。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大概渗透到了国人的骨髓之中,中国运动员也深受其影响,国足的比赛中就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这一现象。
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农业国度,这给民族的个性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中国人喜爱和平这是自农村、农民、土地、粮食的芳香而来的,游牧民族和商人先天具备的侵略冲动,农民则不喜欢,因侵略行为和侵略结果都对他们没有直接利益。中国人在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演变中日趋保守,农村又是世界上最少变化的社会,缺少刺激和竞争,不容易产生冒险和开创精神。正是这种农业文化的规范中,中国古代体育概不提倡西方体育那种赤裸的个人英雄主义,有的倒是提倡“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恭、言欲讷”。根本不是鼓励人们去竞争,简直是让人活受罪,见不到西方体育中那种酣畅淋漓、举止张扬和个性分明。这似乎是我国不能自觉形成田径、球类以及奥运会的文化背景。也正是这种浓烈的伦理规范的文化国度里,只有中国人在当代推出颇具特色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原则和口号,其中还继承着兼爱非攻的传统要质。
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我国现代体育至今都带有杂耍技艺性的印记。比如中国运动员在没有身体接触和隔网竞技项目和表演项目方面很有天才。乒乓球、排球、羽毛球、体操、跳水、举重等项目中都出现了“天王巨星”一般的体育明星。就是这一网之隔,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灵性得到充分发挥,中华健儿驰骋赛场扬威天下。一旦与国外运动员发生身体接触进行直接对抗,就犹如我们的民族没有征服过新大陆一样,表现得很不适应。大概这就是凝聚在我国运动员身上的国民性吧。
我在英国小住期间,就看到那里的青少年在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多以足球为主,假期各大俱乐部都会面向社会开办不同层次的足球培训班,所以足球成为英国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住宅小区附近随处可见一片片茵茵绿草,是开展足球活动的最佳场地。平时,人们三、五成群在家门口的公园草坪上就放开双腿踢起来。居民们不分肤色(无论你是白人、黑人、印巴人,少见中国以及其他亚裔),不分年龄(成人、青少年、包括儿童),不分性别(青少年男女都可混合编组),只要有时间相约在附近的公园草坪,用两件衣服标示球门就可以踢起来。
话又说回来,中国足球尽管不能取得尽如人意战绩,但是国足的运动员们却是目前全国范围内踢球技术水平最高端的一群,是各级学校和训练单位直至各大俱乐部、中国足协培养出来的尖子选手,没有他们的南征北战,中国足球更是无从谈起。当我们向国足的的小伙子们喷发怒气时,更应当想一想如果是你家的孩子在场上比赛输球时,你的心情当如何?千百万高考生拥挤在“考大学”、“上大学”这座独木桥上的时候,又有几位家长会想到从小培养自己的孩子“为国踢球”?还是用孔夫子那句话来为国足辩护一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中国足球的现实状况是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造成国际足球界的“小视”,引发国内球迷的不满和愤怒,国足高层面对挫败局面的重重压力,已经使国足退无可退。举步维艰的困难局面应该由管足球、教足球、踢足球的整个系统认真面对,岂独是国足一群优秀的小伙子们自己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