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根本
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我们的小城宿州市的面貌逐渐变得干净整洁起来。金秋十月本来是落叶的季节,随风飘下的枯叶随时都会被扫进垃圾桶。以前满地都能看到的烟头、纸屑、塑料袋以及漏天大排档撤去之后留下的一地污迹,现在都不大能看到。特别是那沿街沿路的墙壁统一刷上了白色、黄色的涂料,原来墙上的随手涂鸦和信手乱写的电话号码都被覆盖起。街边路旁都可以看到挂在墙上的宣传画,有的讲法制教育,有的讲道德品行,有的讲理想幸福,有的讲养生保健,有的讲宿州发展,有的讲先进典型。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吸引行人不断驻足观看。
本来已经摆到街旁路边出店经营的摊点、货位都收进店堂里面,小吃摊消失得无影无踪。三轮车不知道开到哪里去了,不再像原来那样横穿竖挤与行人争抢道路。主要干道以及小街小巷都变得干净整洁起来,给人一种畅快舒适的感觉。
大的十字路口交通警察明显多了起来,他们不但指挥着来往车辆的通行也管理人行道、慢车道上的行人、自行车、电瓶车和摩托车。有的人搞不清楚应该怎样根据红绿灯的变幻通过路口,交警们还能耐心地给予解释。当然如果有的人确实违反了交通法规,经过教育之后就让他戴
上一条红色的袖标站在路口,“被”当一回志愿者。“礼让斑马线”第一次深入人心并得到大多数有车一族和司机朋友们的切实遵循。
环卫工人多了起来,虽然他们的队伍中老年人居多,但是工作起来非常认真,绝不放过散落在地上的每一片垃圾。
戴着红袖标的志愿者们尽心尽职,积极协助维护交通秩序,耐心讲解市民行为规范,热情宣传城市创建的意义。
老百姓熟悉的"城管们"更是责无旁贷,他们或亲自动手铲除小广告的污迹,或拿着扫把水桶打扫那些路边街旁积留的垃圾。更多的是维护街道秩序,管理违规的摆摊设点。车载的高音喇叭里反复播送“关于创建文明城市的公告”,营造一种创建文明城市的氛围。
政府所属各部门都在大街上设立了执勤点、劝导台。机关干部轮流在大街上执勤,发现不文明行为及时劝阻。市级领导同志也会亲自上街打扫环境卫生,向市民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规范和创建工作的意义。
一天晚上碰到几个朋友,说是省级暗访检查已经结束,检查组评价是“进步很大,差距不小”,好像还有“比X州强一点”的说法。
创建工作的阶段性检查结束了,广大参与创建工作的人员大可稍微休息一下。但是,创建工作即便通过了检查,成为“省级文明城市”,下一步就是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如果暗访检查不合格,今后还需要继续努力。那么动员全市力量,投入巨大物力人力进行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应该取得什么样的结果?这也是广大市民翘首以盼的问题。
全国广泛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是要评比出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则是反映一个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且创建工作标准高、要求严、考查实、测评细,从市容市貌到市民素质,从交通秩序到人际关系,从环境建设到服务窗口等等,都包括在考评查验评分的范围。“全国文明城市”是各地积极争创的城市品牌,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是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有价值的城市品牌。
创建文明城市品牌对于一个城市固然重要,但是创建的具体成果对于今后的城市生活发生的巨大影响更为重要。一个城市通过检查考核后被评为“文明城市”固然可喜,检查考核通不过,暂时没有达到文明城市标准,也未必没有成绩。首先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有这么大的动员能力是难能可贵的,各级领导亲自上阵,政府机关认真负责,社区街道全员参与,广大市民积极相应,创建文明城市的大好局面是多年来少有的。其次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工作覆盖面广,效果显著。机关单位的门头上都有一条醒目的横幅,“点燃激情,提高效能,积极创建文明城市”的口号深入人心。报刊、电视、广播围绕创建工作做了大量的报道,还有那些墙报个更是深刻的影响着在这个城市居住着的人们。再次是切实提高了市民对创建工作的认识,迈开了农民向市民转换的重要一步。不可否认作为长时期的农业城市,宿州撤地建市历史还不长,从郊区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换并不代表农民就变成了市民。市民身上体现的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综合素质,是不可能随着身份的转变,城市规格的提高可以一蹴而就的。
在广大市民心中树立起创建文明城市观念,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增强人的综合素质,应该是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最大的收获。至于能不能通过检查被授予"文明城市"称号,比起市民素质的提高则属于表象问题,就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每一个具体的人的文明才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根本所在。
2013.11.写于宿州 2022.4.
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