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遥想当年,在中行的香港交易室,小徐、小明和我三个,同年入行同年外派,还是年轻人。小徐对1000多支港股如数家珍,基本面分析头头是道;小明对各种结构性债券产品举重若轻,天天在会议室接见花街来的交易员和分析师,侃大山的主题都是MBS、CDO、CMO;我则在彭博面前和各种图形较劲,各种支撑线、阻力线能画满一整个屏幕。小明戏称为“织毛衣”,还把小徐冠以“气宗”,把我划成“剑宗”。
十余年过去了,小徐一门心思专攻港股,早就移居香港,专心经营一支港股私募基金,风生水起;小明则转战人民币债券市场,从公募基金到券商再到私募基金,把人民币债券生意做到了国门之外;我呢,由债券转到了外汇,还是对着那个彭博屏幕,唯一的变化是满屏的线变成了两三条。
小徐是温州人,大多数时间都在沉默着看各种报告和数据,对股票的热情、对商业模式的敏感却天然地流淌在他的血脉里。一旦瞄准了投资标的,沉默的他就会爆发出一种非常迷人的果敢。在2009年赚得了超高回报,放弃了总行的主管职位,一举脱离了体制,直到后来全家移居香港。
小明是天津人,骨子里的幽默是我等根本无法模仿的。情商极高,擅长和各种人打交道,尤其让我羡慕的是他那能记住一堆老外名字并能准确识别人脸的本领。智商也高,北大高材生,当年对结构性产品的理解在业界可谓是声名远播。回到国内,每两三年实现一次平台的跃迁,但都离不开产品和客户。最近他和我描绘的投资模式,让我悠然神往,是他多年的厚积薄发,在国内绝对算得上是首创。
我呢,出生在山东的吉林人,智商值主要用来对付各种考试,学霸算不上,但考霸我是当仁不让。骨子里有傲气,也很固执,还带点儿文艺青年的小得意,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则是尽可能逃避,向往简单舒适的生活方式,东方美学对我有致命吸引力。坐而论道是长项,对很多事物感兴趣,但样样通,样样稀松。
时光荏苒,同年的三只小鲜肉,马上就要步入四十的门槛,各自的职业都算可心。喜欢基本面分析,个性沉稳中有激进的,做了股票;喜欢研究产品,擅长和人打交道的,做了债券;喜欢技术面分析,就爱和自己较真儿的,做了外汇。职业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归于自己的性格,归于自己的本心。成就或有不同,但那是能力问题。
这年头,职业规划很流行。怎么选定自己的事业?职场青年最爱问的一个问题。其实呢,不是你选职业,而是职业选你。如果听信成功学,对照着别人的成功选职业,那就只能是选来选去选不成功。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自己热爱的职业,才会成为事业,否则只是一份工作。
扯远了也。回到交易的变易和不易。不同的人,适合的投资标的、投资风格都有区别,这是变易;不同的人,只有符合自己本性和本心的交易方法,才能在交易的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更舒服,这是不易。
所以,我特别佩服那种在股、债、汇、商品多个市场纵横捭阖的人,这是我十年后的努力目标。十年之内,我能把外汇做得好一点,就很满足了。
这种说法对与不对,都是俺个人体会。您多担待。
PS:下篇还是个人体会,讲讲我在外汇交易上体会到的“易”——简易、变易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