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当前的问题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有比较大的距离。经多年区内外阅读教学观课、评课发现,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常有如下四大问题:
(1)英语阅读教学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常常以历年高考试题为样本来确定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的意义变质为巩固语法、扩充词汇和应付考试,以至于阅读教学无法发挥应有的功用,作为学生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基本能力,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虽能按照“读前、读中、读后”的程序设计,但因解读文本能力欠缺,整个阅读设计思路不明晰,为实现形式而形式化设计,无法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进行关联性设计,以至于设计内容肤浅空洞、盲目无序。
(3)虽能在阅读教学设计中,体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意图,但由于对文本段落功能和板块功能的整体认知缺失,信息处理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仅停留于信息提取层面甚至以此为阅读目的,而忽视阅读体验过程。
(4)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知识陈旧,未能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无法将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相结合。
概括地说,阅读教学设计存在两个核心问题—文本解读能力的不足和教育技术能力的欠缺。这两种能力,无论缺失何种,都难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对阅读教学设计的要求,难以将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和序列化落实于课堂实践。
这些问题是违背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求的。随着课程推进的深入,教学由“粗放”渐渐走向“精细”,以往以“功利型”的语言形式为主要阅读教学的方法将被课堂摒弃,文本结构和文本内容融为一体的体验式阅读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这种有效研读,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进行个性化和序列化的精细设计和实践。同时我们注意到,理科教材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可是作为文科的英语教材的知识、文化、技能等分散在各个模块中,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智慧,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重新组合,找到零散知识点的共性,进行序列化设计。就阅读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由于每篇文本作者的生平经历、历史背景、文化信仰、思想参悟和擅长文体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每篇文本都有其个性特点;因作者笔下人物所处的时代、性格特证和命运的特殊性,文本内容本身也构成一定的特殊性;此外,教师自身的特长和学生群体乃至学校的特点,也会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特殊要求。因此,无论是教案的设计还是动态的教学生成,都应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尤其是与阅读教学密切相关的两个独特性一各个板块在思想文化和语言表达上的独持性、每篇文章本身的独特性。
完形心理学家从如何感知客体出发,提出多种知觉组织法则来说明环境中的基本元素如何组织或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较大客体。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可以如此,从如何感知阅读信息出发,分析阅读文本各个元素的组织方式。下面从如何感知阅读信息出发,谈谈如何用文章分析法和概念图处理阅读材料。
在使用文章分析法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主要有体裁与篇章模式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线索分析法和破题分析法四种方法。下面谈谈如何通过这四种文章分析法对阅读教学作个性化和序列化的设计。
1.体裁与篇章模式分析法
在阅读教学方面,我们的个性化和序列化设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自身的特点,这就离不开文本的体裁类型与篇章模式。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课文,文章体裁类型主要有四类,分别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其中,应用文出现概率较低;从篇章角度看,则有五种模式,分别是叙事模式(
narrative pattern)、问题一解决模式( problem-solution pattern)、提间一回答模式(
question-answer pattern)、概括一具体模式( general-specific
pattern)和主张一反主张模式( 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从阅读的图示理论研究中我们知道,篇章知识对阅读理解有重要影响。它能有效激活有关形式图式,形成阅读中的正确预见。要想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就要具备篇章知识。不具备篇章知识的读者是很难能讲究阅读效率的。
2.层次分析法
根据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观点,任何一个完整的事物都可视为一个系统,而系统又可依据不同标准划分为大大小小的各种层次,即各级子系统,再由子系统逐层分解,直至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元素。而文章作为完整的整体,也不无例外地具有“系统一子系统(层次)元素”的组合形态。
系统科学方法论也告诉我们,部分一旦从整体游离出来就会发生质变,因此在文章分析中,我们同样需要把作为子系统的层次放在整篇文章中加以考察;此外,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各部分的相加之和。因此,我们也必须将文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鉴赏其美感;同时需要看到,系统的性质并非由构成元素决定,而是由元素之间的组合形态决定。因此,我们还要致力于研究文章内部组合方式。根据“元素一层次一系统”的组合规律,层次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文章的内部结构。不同类型的文章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层次。
3.线索分析法
线索,又称“文脉”、“意脉”,是连接文章全部材料的纽带,是决定文章内部层次及其相互关系的依据,也是作者思路在行文中的轨迹。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分析文章完全可以不纠缠于具体的材料而致力于梳理全文的线索。文章的线索有单线和复线两种。单线,指文章以一条线索贯穿始终,类型可分为(人物)命运线、(小说戏剧等)冲突线、(事物)发展线、时空线、感情线等。复线指文章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以特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结构方式一般有平行式、明暗式、经纬式等类型,表现出不同的规律特点。
4.破题分析法
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题目便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文体。例如,从Michelangelo、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Ryan, His Friend and His Incredible Torch
Run这些题目看出记叙文的体裁特征;从Tips on Making a Publish Speech、 Holidays and
Festivals in the United Kingdon、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这些题目看出说明文的体裁特征;透过题目,我们还可以看到文意。比如,从Oliver Wants More、 Oceans
under Threat、 Never too Busy for Social
Manners等中可了解文章大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题眼”则是题目的眼睛,是题目中对于理解文意至关重要的部分,抓住了题眼,就等于抓住了“文心”,抓住了文章的灵魂。从题目中抓出题眼,根据核心词来解读文章,围绕核心词来进行阅读教学设计,而这便是所谓的“破题分析法”。若能抓住文章的核心词,抓住题眼,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便可轻松攻破文意达到满意的阅读成效。
概念图是以命题形式是示照念之闻的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由此展示概念之间层级结构的示意图。概念图通常包括四个要素:节点、连线、层次和连接词。节点是位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能够反映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层次将关键概念置于概念图的顶层,将次概念放其次,显示等级关系;连接词是位于连线上两个概念的联系词。概念的表达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还可以通过图画或符号,尤其是使用绘图软件进行绘制时,一个概念不仅能以色彩丰富的图片表示,甚至能以动画体现;概念之间的隶属关系、大小范围等,都可以利用图的层次结构表现出来;而概念之同的关系也不仅体现在层次表达上,概念之间的因果、递进、转折、并列、条件、选择等,更能通过概念之间互相连接的指向及其连接词语加以体现;此外,概念图还具有可扩展的灵活特点,一个概念图可大可小,设计外观也不固定,全凭绘制者的才智和灵感。
从可视化这点看,概念图和思维导图都有相同的图示特征,但其属性和目的是明显不同的:概念图是信息表象的示意图,是展示概念之间层级结构的示意图,目的在于知识的表征,而具一定客观性;思维导图则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体现的是人脑思维能力,目的是激发思考和梳理思维过程,更多体现思考者的主观想法。概念图的应用能够使阅读教学可视化,具体地说,起到下述几方面作用:
(1)罗列和整合的作用
借助图形,概念图从总体到部分、从概念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形象地将各阅读信息罗列贯通;即便阅读文本结构复杂,概念图仍可帮助师生有效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经由比照,区分易混淆的概念;此外,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用概念图来指导教学,可以将一些离散知识进行整合,由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升其认知水平。
(2)交流合作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用概念图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各个互相关联的知识点,以此实现复杂化的交流。在这意义上,概念图是学生彼此之间交流与合作的产物,也是其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3)复习整理的作用
概念图还可以作为教学的复习框架,建立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序列化的阅读教学,以概念图的形式代替知识框架,通过图形梳理概念之间的同异和关联,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整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归纳。
4)学习反馈的作用
学生构建概念图是为了表达他们对知识的认识,由此,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了解学生在汲取信息时的误解,及时纠正其认知错误。
教师如果能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运用文章分析法从宏观和中观层面上处理文本内容,学生便能更自觉地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理解文章,积累各种文章图式,提高阅读效率。与此同时,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运用概念图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文字与图形图表的转换处理,也能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表征更直观地认知文本信息,使信息的传达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意。此外,概念图的建立还可以作为元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对信息的记忆和再次提取。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针对不同文体、不同篇章模式、不同教学内容的文章分析,还是针对不同文章特点所构建的概念图,都反映了阅读教学设计所需做到的个性化;无论是体裁与篇章模式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线索分析法和破题分析法这四种文章分析法中的哪一种,都能形成知识网络的文章图式;无论是用概念图去处理段落之间还是段落内部的结构关系,都能建构和累积认知图式,而这些文章图示和认知图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和旧知建立联系,形成结构完整的认知网,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阅读教学之序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