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名篇印之李白《静夜思》一组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静夜思》虽然只有四句,但流传版本很多,有学者认为至少有50个不同版本,而且没有人能肯定哪一个为“原本”。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两个版本,一个出自《唐诗三百首》,为清代版本,是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全诗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另一个为宋代版本,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流传不广。全诗为: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照理来说,宋代的版本应该更接近原作,但为什么明清时代的版本流传更广呢?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也就是说,明清时代被人们修改后的这首诗,不仅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而且也更合乎情理。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总之,这短短四句的《静夜思》,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的,却又是丰富的;含义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辛丑菊月既望瑞年谨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