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文名篇印之虞世南《蝉》一方

(2021-08-19 09:36:55)

古诗文名篇印之虞世南《蝉》一方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中国古代诗文重要的艺术手法。而初唐虞世南的《蝉》,便是托物言志的典范诗作。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入唐后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虞永兴。谥文懿。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160卷、《群书理要》50卷、《兔园集》10卷等,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4卷。 

《蝉》全诗仅四句二十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典型的咏物诗,于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有比兴象征。垂緌指古代官员帽子上打结下垂的部分,而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这里以垂緌暗示显宦身份。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无须借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字和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这首托物言志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也最独特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清人沈德潜说在《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辛丑孟秋之月,日暮院内漫步,听得树上蝉声一片,抑扬顿挫,此起彼伏,忽忆古人咏蝉之诗,退而以虞秘监诗《蝉》为印。历三日印成,又翻检于网络,得众家锐见而成文。是以记。

蓝田张瑞年于六然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