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语出自明·董其昌《画旨》:“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董氏《画禅室随笔·卷二》中亦有“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一说,都是强调“读书”与“行路”并行、并重的认知。它虽是就学画而言,但其普遍意义远远涵盖了一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卷”是古代书籍的计量单位。最初的书是写在竹简上,把若干个竹简用牛皮绳穿起来,再卷成圆筒状,就是一“卷”,后来沿用、扩展为书籍内容的容量划分。“万卷”是极言读书之多,并非实指。
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在强调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事实上,“读”“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读”可以指导“行”,“行”可以验证“读”。“读”充实精神世界,“行”又加深了主体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和体认,让精神世界牢固地建筑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之上。有了“行万里路”的经历,“万卷书”中的情景就会鲜活地呈现于眼前。
庚子腊月上浣瑞年谨识并治印
后一篇:庚子杂吟十首与闲章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