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杜氏祠堂记》
(2025-09-12 10:09:29)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年)于同治七年,出生于杭州余杭,因为仰慕写过《七发》的汉代辞赋家枚乘,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自称:“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中国人的学问,非常奇特,必须和中医一样,从小得跟牛人学才行。以章太炎擅长的小学(文字、音韵与训诂)、历史、哲学、政治、朴学(古籍整理、校勘、注疏、辑佚)而言,恐怕的确如此。《三国演义》有回写诸葛亮舌战群儒,有人问诸葛治何经典?孔明不屑一顾,因为他读书只独观大略,为的是治人,认为所谓的经典,不是一般的扯。不过章太炎不仅读书,还革命。事实上他是孙中山同盟会的前辈,反清,曾七次逃亡,三次入狱,因慕顾炎武(名绛)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称“太炎先生”。
章太炎16岁参加童子试,试题是“论灿烂之大清国”。国破山河快完了,还他妈灿烂,也只有腐朽的大清能说出口,章太炎见题大怒而批,这是他第一次骂人。大约是少年,考官把他赶走了事。
章太炎性喜骂人,不避权贵,张口就来,骂过孙中山,骂过袁世凯,也骂过蒋介石。特别是当年西太后70大寿,在监狱里的章太炎贴出一联:“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还不过瘾,再写一联:“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因为谁都敢骂,人称“章疯子”。
据说浙江大学数学系的董光昌先生,估计已经超过100岁了,经常在教研室看书后,突然抬头问:“我老婆叫啥来着?”章太炎也有这个毛病:离家稍远,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逢人就问:我家在哪里?别人说不知道,他很奇怪:老夫名满天下,你不知道我住在哪里?
上海的青帮头子杜月生发迹后,在浦东高桥老家兴建杜家祠堂,想请章太炎为他写篇文记,但不敢开口,果然开口求人难啊。于是找到章太炎弟子陈存仁帮忙。陈存仁帮上海名医,从章太炎学中医,章太炎认为自己中医学才是第一。陈存仁辗转开口,说杜月生游侠之人。碰巧章太炎对游侠兴趣不小,兴致大发,就写成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
杜月生手捧祠堂记,读之再三。等到章太炎寿诞之日,杜月生亲自上门拜谢,
陈存仁私下给了章太炎1000块大洋的润笔费
当年上海滩,杜月笙很会做人。曾应章太炎之求,为章侄儿住房纠纷排忧解难,是故章以为杜有“缓急人之所时有也的游侠之风”,故为之写出奇文: 《高桥杜氏祠堂记》。在完全靠记忆的年代,要知道这么多名人,水平实在不一般。不过比起刘文典的碑文,文学性差了不少。中国文人没有不写诗的,章太炎也不例外,只不过太炎先生看起来不是特别有诗意的人。他最有名的一首诗是在狱中给写过《革命军》的邹容先生的一首小诗: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
快翦刀除辫,乾牛肉作糇。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翻译为: 邹容我的小兄弟啊,小小年纪走东洋。快刀剪去猪尾巴,随身牛肉当干粮。英雄打进牢狱门啊,天地也悲伤。临死咱俩搀着手啊,肩膀并两头。和他骂人一样有点意思。
《高桥杜氏祠堂记》译文
章太炎
杜之先祖出自帝尧。夏时有刘累,生时,手现“刘累”纹样,遂以刘累为名。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在位,天降龙于河南临颍, 刘累养龙7年, 因御龙有功,封御龙氏。刘累因此为御龙堂刘氏始祖也。至周,刘累后封于杜地,为杜伯,周宣王时大夫也。公元前785年,宣王闻女子危周,遂杀妇女,祸及女婴,杜伯劝谏,宣王不纳,遂杀杜伯。宣王后梦杜伯杀己,得病而死。杜伯子隰叔逃晋国,为晋国士师(司法官)。曾孙士会为晋国重臣,受封范邑,世称范武子,其子孙又以范为氏,此范姓来源矣。范氏一支在秦国裔复为刘姓,开创汉朝。杜、范、刘三姓,实同出一源。杜姓在汉,有御史大夫杜周,字长孺,武帝酷吏也。初为南阳太守从事,因交上司,受荐张汤,升廷尉史。杜周办事,每看上意,武帝赏识,为御史大夫,至三公之位。两子为郡守,残暴如父,唯少子杜延年宽厚。杜周自南阳迁至茂陵,到唐,杜姓为名门望族。八大支系尊杜周为祖。唯濮阳杜姓尊七国时杜赫。杜赫,战国谋士,初仕东周,后官楚国。贾谊云: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而江南杜姓则无先祖记载。宋时,有祁国公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唐名相杜佑之后。公元1008年,杜衍登进士第,累加至太子太师,封祁国公。杜衍寓居南都十年,享年八十。杜衍善诗,工书法,世人推重。《两宋名贤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全宋诗》录有其诗。杜衍定居山阴,江南杜姓自此显赫。
高桥,上海浦东之乡村也。杜姓族久居于此,不知几代,自称京兆郡。杜家末代子孙杜月笙,原名杜月生,余改其名曰杜镛,青帮头目者也。郑玄注《尚书》:“西方之乐谓之镛。镛,功也”,余为杜镛改名,正为此意。杜镛出身贫寒,行侠仗义,讨伐妖寇,安定区域,得到江南江北的豪杰尊奉。起初,在高桥的祠堂里祭祀父、祖父,采用同处一堂的法子,也是近代人的办法。无论嫡庶都不立别庙,按照 “左昭右穆”,以区分长幼亲疏,排列祖先牌位,也是一般的通行制度。祠堂占地八亩,周边余地开办诗塾,并设五经图馆。只为家族的恩泽世代流传,引领后辈子弟。
余居上海,杜镛建祖祠,请为作记。祠堂者,上可祭祀祖先,下可子孙瞻仰,以凝家族。杜姓在汉唐,担任卿相者以数十计,盛极一时耳。上溯帝尧,显赫无比。然自尧之后,子孙难保显赫,承继帝位。其余即登公辅之位,赐予封地,不过百年,后人竟无知其先世居地,杜镛所深知。子孙岂能不自振作、以图强乎?与宗族和睦,勤劳开发地资,福泽可超越汉唐。倘兄弟不和,居地日渐衰败,孤寡无助之人增多,岂不悲乎?
古人有训,保全姓氏、承继家族,护守宗庙,使祭祀不断,虽可称不朽,但非真不朽也。真不朽者,在于立德、立功、立言。杜姓先人,立德者莫如大司空杜林。杜林,字伯山,扶风郡茂陵人。父杜邺凉州刺史。王莽末年,盗贼蜂起,林与弟杜成避难河西。建武六年(30年)历官侍御史,官至大司空。杜林精研孔子之礼,曾于河西得漆书《古文尚书经》一卷,随身携带,后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古文尚书始传。立功者莫如当阳侯杜预。杜预,字元凯,京兆郡杜陵人。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统军晋灭吴蜀之战,因功进封当阳县侯,镇荆州。战后讲武备战,兴建学校,督修水利,时人称为“杜父”。立言者莫如岐公杜佑。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诗人杜牧之祖。初以门荫入仕,历官各地,屡任要职。贞元十九年(803年),拜相,累官至司徒,封岐国公。杜佑博览典籍,考溯制度,36年撰《通典》,凡200卷。 杜性祖先,效法之榜样啊。杜镛既已讨贼有功,应崇尚美德,为后世榜样。子孙教以道德、技艺,文质兼备,化为良材,以企及古之立言者。有此三者,并宗族和睦,勤劳开发地资,守护宗庙,又有何难?不然,昔日之九大望族,如今已泯灭七八。使有华丽祠堂,享用九州美味,足以传子孙者几何?呜呼,令人畏惧,于是写下此记。
《高桥杜氏祠堂记》原文:
章太炎
杜之先出帝尧。夏时有刘累,及周封于杜,为杜伯。其子湿叔,违难于周,适晋而为范氏,范氏支子在秦者复为刘,以启汉家。故杜也、范也、刘也,皆同出也。杜氏在汉也,有御史大夫周,始自南阳徙茂陵。自是至唐世为先望。其八皆祖御史大夫。惟在濮阳者祖七国时杜赫,自江以南无闻焉。宋世有祁国公衍实家山阴,江南之杜自是始着也。高桥者,上海浦东之乡也。杜氏宅其地,盖不知几何世?其署郡曰京兆。末孙镛自寒微起为任侠,以讨妖寇,有安集上海功,江南北豪杰皆宗之。始就高桥祠堂祀其父祖以上,同堂异室之制,近世虽至尊犹然。故诸子庶不立别庙,独为一堂,以昭穆叙群主,盖通制然也。凡祠堂为址八亩,其壖地以诗设塾及图五馆,所以流世泽帅后昆也。余处上海,久与镛习识。祠成而镛请之为记。夫祠堂者,上以具岁时之享,下使子孙瞻焉,以捆致其室家者也。杜氏在汉唐,其为卿相在以十数,盛矣。上推至帝尧,又弥盛矣。虽然,自尧之盛,尚不能覆露其子,使袭大宝,其余虽登公辅,赐汤沐之邑,曾微百年,后之人至不能指其先世里居所在,此镛所知也。为子孙者,岂不在于自振拔乎哉?和以处宗族,勤以长地材,福倍汉唐盛世可也。其兄弟不辑其居处,日偷祸倍,矜寡无告可也。抑闻之,古之训言,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不可谓不朽。称不朽者,惟立德立功立言,宜追视杜氏之先,立德莫如大司空林,立功莫如当阳侯预,立言莫如岐公佑,其取法非远也。镛既以讨贼有功,其当益崇明德,为后世程法。然后课以道蓻,使其就文质,化为畔 ,以跂于古之立言者。有是三者,而济以和宗族,勤地材,则于守其宗祊也何有。不然,昔之九望,奄然泯没于今者七八矣。虽有丹楹之座,穷九州美味之飨,其足以传嗣者几何?吁,可畏也,乃记之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