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序译文
梁.萧统
汉章按:萧统(501531年),字德施,小字维摩。梁武帝萧衍长子。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萧统生于襄阳。其父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南朝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建立梁朝。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年仅两岁的萧统被立为皇太子。萧统生而聪睿,三岁读《孝经》,《论语》,五岁诵五经。天监八年(509年)九月,八岁的萧统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萧统美姿仪,善举止,性至孝,宽厚仁,喜怒不行于色,藏书三万,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武帝大弘佛教,亲自讲说,萧统素信三宝,遍览众经。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三十岁的萧统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不幸落水,虽被救,但伤至股骨,终不治而卒,朝野震惊,百姓痛悼,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中国历史上几位早逝的青年天才中,萧统算得上是一位。当然,这可能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他的英雄父亲就是一位少年天才,不仅开国立业,即以学者论之,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最博学中的一位。举凡经学、史学,佛学,诗赋,音乐,绘画,书法,围棋萧衍都造诣非凡,著述丰富。最奇特的是萧衍有奇特的养生之道,一口气活到86岁。一是节俭,史栽“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二是每天一顿饭,还主要是蔬菜,三是不近女色,以帝王之尊,能做到这几点,真非常人也,如果不是因“候景之乱”饿死台城,恐怕还寿不止此。毛主席评价说:“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可惜萧衍生于乱世,英明与荒唐并存:“予智自雄,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致灭亡”。
萧统笃好玄学,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总集《文选》三十卷。可惜原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其以《文选》最为著名,世称《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收录上自周秦,下迄齐梁七八百年间129家,752篇诗文,分为三十卷,三十八类,是一部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在总集里,萧统认为经子史都以立意纪事为本,不属词章之作,只有“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的文章才算得上文学,也就是是说文学之作立意谋篇要精心构思,内容表达要辞采华茂。《昭明文选》选材严谨、注重词藻
,所选之文大多典雅华丽。一向被视为文学的教科书 ,士子必读,流传不衰。鲁迅先生认为影响最大的选本,一是《世说新语》,二即是《昭明文选》。大诗人杜甫教育儿子要 “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宋代,更有“文选
烂 、秀才半”的俗谚(陆游《老学庵笔记》)》。《文选》卷二十之公宴诗第一首所录曹植的《公宴诗》:
---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神飙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飘飘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
同次,同一地点,但收在《文选》卷二十二之招隐,反招隐,浏览第四首魏文帝曹丕《芙蓉池作》:
---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
真是辞藻华丽,景象壮观,魏晋风流,令人神往(可惜千万不能翻译)。三曹里边,曹孟德幽燕老将,慷慨悲凉,曹子建文章孔孟,才高八斗,其数曹丕最扯,花花公子一个,可是竟有这样的佳作。仅就此诗而言,超过了曹子建,于咀英嚼华之际感觉一股英雄之气,不亏天子气象,“一门父子三词客”,曹氏父子尔。可惜上天并没有保他活上百年,黄初七年(226年),四十岁的曹丕英年早逝,崩于洛阳。六年后,太和六年(232年)11月,他的弟弟“天下有才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曹植也在四十岁年纪,郁郁而终,一代文星陨落。
萧统对《文选》写有一篇序言,表达了这位中国文学理论的伟大开创者的不凡观点,读来赏心悦目,“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这个就是范本,翻译如下:
《文选》序. 萧统
仰观原始,清静无为。冬穴夏巢,茹毛饮血,世质民淳,斯文未作。至伏羲氏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结绳之政终,而文籍始生焉。《易经》说:“仰观日月星辰,以察四时变化;因重诗书礼乐,始教化于人民”,文章之意深远矣。玉辂本自栈车,但玉辂无栈车之朴;厚冰源于积水,可积水无厚冰之寒。何故?
盖栈车变玉辂,虽续继而发展,积水成厚冰,因变本而加厉。物既如此,文章亦然。随时变改,难于详悉耳。
不过吾今试论之。《毛诗序》说:“《诗经》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今日之作者,异乎古昔。古之赋,本是诗歌,而今之“赋”,已然独立。荀卿、宋玉,首开赋体,贾谊、相如,发扬光大。所以源远流长,体例繁富。描绘城市园囿,有张衡之《西京》,相如之《上林》;讽戒王家游猎,有扬雄先之《长杨》,后之《羽猎》。至于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鱼虫禽兽,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楚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楚王既不从善,忠言自然逆耳。苟利家国之远谏,反逐湘水之谗言。耿介不随, 抑郁难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然诗者,心志自然之流露,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者也。《关睢》、《麟趾》,王者之风,所以正王道之始也;《汉书》曰:“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亟聚台,声色生焉。”,故《桑间》、《濮上》亡国音表耳。《诗经》正道,光彩照人,永为鉴赏。自炎汉中叶,其途渐异。韦孟退居邹县,而有讽谏之诗,李陵屈降匈奴,遂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吉甫应贞,陪帝宴射,赋诗最美,有“穆若清风”之赞;季札於鲁,请观周乐,见舞《招箭》,有“德至矣哉”之叹。抒发情志,风雅如韦、李之诗;颂赞功成,歌成如吉、季之章。次则为“箴”,弥过补失;为“戒”,辅君佐王;成“论”,析理精微;为“铭”,清爽朗润。赞美寿终是为“诔”;题辞画像即为“赞”。又有诏诰教令、表奏笺记、书誓符檄、吊祭哀文;“答客”、“指事”,“三言”、“八字”,篇辞引序、碑碣志状,蜂涌呈现,源流间出。如埙笙不同,但音声悦耳;或黼黻各异,具悦耳玩珍。著作者情异而各趣,文章遂文彩而纷呈。
吾监国抚军之余,日常空闲之时,历观文囿,泛览辞林,眼则浏览,心则默想,常怡情忘倦。自周、汉以降,朝历七代,时越千年。词人才子,飞文染翰,文卷满柜。若不删其糟粕,采其精华,则事半功倍,恐为难矣。
至于周公之典章,孔父之编籍,与日月并悬,鬼神争奥,为道德之准则,抑人伦之师友,不可删削,难以剪裁。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旨,不以善文为目的。故《文选》不选。
至于圣贤之美辞好句,忠臣之耿言直论,谋士之话语,雄辩之言辞,如冰雪消融、泉水奔涌,如黄金为质、玉声铿锵。所谓辩士辩于狙丘,议于稷下者。鲁仲连才退秦军,郦食其说降齐国,张良连发八难,陈平六出奇计,事迹显于当时,言辞流传后代,虽略载于典籍,终事异乎篇章,《文选》只得割爱。至于记事之史,编年之书,主褒是贬非,与文学自是不同。但“赞论”联辞缀藻,“述赞”错比文词,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算得上上品文艺,故旁搜博采,选辑入书。
远自周室,迄于当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编排之体例,各门类而收集。诗赋二类体有多种,又以小类分列。类分之中,各以时代先后编次。是为序。
《文选》序原文
梁.萧统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寔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伤,抑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自炎汉中叶,厥涂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吉甫有“穆若”之谈,季子有“至矣”之叹。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亦若此。次则箴兴于补阙,戒出于弼匡,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则诔发,图象则赞兴。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牋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耳之玩。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
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尔。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注释:
1 式观,仰观。
2 元始,起始。
3眇觌,远观眇 mio 【形】 (会意兼形声。从目,从少,少亦声。本义:一只眼小);觌觌 dí
【动】见;相见
4 玄风,天子清静无为的教化。《文选·虞亮让中书令表>》:“沐浴玄风”。吕延济注:“沐浴天子道教”。
5斯文,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6 书契,指刻在甲骨等上的字。《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7 时义,对时政的见解。旧时铨试官员项目之一。?时代意义。
8 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亦指栈车。《文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吕向注:“椎轮,古栈车。”大辂,亦作“大路”。玉辂,古时天子所乘之车。《书·顾名》:“大辂在宾阶面。”孔传:“大辂,玉。”孔颖达疏:“《周礼》巾车掌王之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是为五辂也……大辂,辂之最大,故知大辂玉辂也。”《礼记·乐记》“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
10 曾,竟,乃。
11 凛 ln 形声。从仌(bng)冰。禀(bng)声。本义:剌骨的寒冷
12 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13 变本加厉,原意是在本来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后来形容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
14 邑居,里邑住宅。亦谓聚邑而居。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田野不辟而饰亭落,邑居五墟而高其郭。”马非百注:“邑居,城市住宅。”
15 凭虚亡是,凭虚,指凭虚公子。晋潘岳《西征赋》,指西宾所以言于东主,安处所以听于凭虚也。亡是,指亡是公。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后因以“亡是公”指实际上不存在的人物。
16 畋 tián 【动】会意。从攴(p)田。“攴”表示手的动作。本义:打猎
17 扬雄《长杨赋》《羽猎赋》
18 匪,非;从流,从谏如流,听从善意的规劝,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
19 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楚辞·九辩》
20 《毛诗序》曰:“《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刘良注:“正始之道,谓正王道之始也。”
21桑间濮上桑间,在濮水上,春秋时卫国的地方。相传当时附近男女常在这里聚会。《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台,声色生焉。”
22 炎汉,汉自称以火德王,故称炎汉。李周翰注:“汉火德,故称炎。”
23厥 jué
【代】 其;
24涂,道路。也作“途”。
25。《汉书》所录汉之四言之作,有《在邹诗》一首。
26河梁之篇,指传为李陵所作的《携手上河梁》一诗。关于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产生时代和作者问题。
27 镳(镳) bio 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分道扬镳(喻趋向不同)。同“镖”。
28 谓扬其德业。赞其成功也。(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卷第一并序)
29 吉甫,晋应贞字。汝南南顿人,魏侍中璩之子也。贞有《临丹赋》。帝于华林园宴射,贞赋诗最美。
30 季子,季札。见舞招>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