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姑苏山塘街之老字号

(2012-02-09 13:09:00)
标签:

杂谈

    古城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港交错,街衢纵横,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名胜山塘街,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其原因:一是山塘街是一条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街;二是它的格局具有最能代表苏州街巷的特点;三是它与许多名人、名事相关。

     山塘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真是朱栏层楼,柳絮笙歌。近期,苏州市政府大力改造了一小段山塘街,把一些老字号在街上开了些分店,另外也新成立了一部分新店,包括一些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店等,非常值得一看!

    陆稿荐的酱鸭杜三珍的肉。石路杜三珍,苏州卤菜行业名气最响的老字号之一。解放前,著名画家颜文樑的一幅“杜三珍肉店”写生画赴法国展出,更让“杜三珍”誉满中外。一度,杜三珍因故歇业,如今,这家百年老店已经重新开业,并在全市拥有26家门店。
  杜三珍原名老三珍,创建于清朝光绪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86年,到今年恰好125年。当时的业主倪松坡原是肉店伙计,善于经营,业务不断发展,陆续开设了皋桥陆稿荐、醋坊桥大房陆稿荐、阊门吊桥老三珍、临顿路老协兴等4家肉店。后来肉店交到倪松坡的儿子倪慎安手里,并将老三珍改名为杜三珍。
  当时的杜三珍除销售生肉外,还经营酱鸭、猪头肉、酱肉等熟食品种。因为选料讲究,烹调精心,杜三珍很快成为苏州一块响当当的牌子。以烹制酱肉为例,这里选用肉质细嫩的土种猪为原料;烹制时以火性长的栗树柴为燃料,可把烧熟的肉焖透,吃起来入口即化。

  吴门医派名医雷大升(字允上)于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在苏州的七里山塘畔,古城阊门边设立了『雷允上诵芬堂』老药铺,并以『雷允上』医名坐堂行医、配制方药,始创了集医药一体的雷允上药业。

  从始创至今,『雷允上诵芬堂』一直以选料讲究、管理严格著称,民间曾将『雷允上诵芬堂』誉为“韩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林森、于右任、张学良等名流政要长期服用雷允上名药,感其疗效卓著,均专为雷允上题词赠匾,盛赞有加,时有『北有同仁堂,南有雷允上』之典誉。

     “五芳斋”得名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姓沈,系吴县陆墓采莲(今相城区元和镇开发区)人。起初在齐门外开了一家甜食铺,以玫瑰、桂花、莲心、薄荷、芝麻等五种苏州人爱吃的东西作为原料,制作桂花圆子、赤豆糖粥焐酥豆、莲心羹、冰雪酥、玫瑰糕等甜食小吃。

     沈氏膝下生有五个女儿,分别取名玫芳、桂芳、莲芳、荷芳和芝芳,恰好和店里常用的原料在字面上有相通之处,街坊邻居就开玩笑地称他的店叫“五芳斋”。沈氏老板干脆将错就错,正式将店铺取名“五芳斋”。并在清咸丰四年(1854)将店迁至玄妙观三清殿西侧,在原有基础上增设面食点心,五香排骨、小笼馒头(一种灌汤包子,苏州人将包子也统称作馒头)、两面黄为其拳头产品。逢年过节时还有斗糕、松糕等米食糕点应市,逐渐形成五芳斋甜食品系列。“五芳斋”从此进入市中心繁华区,并且创造出了自己的品种特色。

    四年以后,也就是清咸丰八年(1858),沈氏的入赘女婿、糕团师傅沈敬洲发现当时正在迅猛发展的上海饮食业还没有一家正宗的糕团店,便积极筹备,在大马路(现南京东路)原盆汤弄附近开设了一爿小糕团店,依照苏州糕团的传统制做方法制售桂花赤事业糕、玫瑰方糕、汤团等。取店名为姑苏五方斋。由于该店所制糕团、汤团选料上乘、配制合理、制作精细,食之香糯适口、余味久远,顿在上海开食风之先,不久就名声大振,生意兴隆,到1933年,上海五芳斋迁到南京东路山西路附近扩大营业,一直是上海规模最大、名气最响糕团店之一。现在,上海五芳斋的寿桃、定胜糕经国内贸易部审定评为中国名点。上海五芳斋在南京路长期经营,直到19987月,因市政建设需要,才由南京路搬迁到四川中路和四川北路现址,并发展成南北两个分号。

民国13年(1924),上海“姑苏五芳斋”到北京东安市场北门西侧开设“五芳斋”饭庄,以经营江苏淮扬风味菜肴为特点,开业之初,其南式糕点、小吃也曾堪称一绝。成为东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外闻名的东来顺饭庄东西相对。解放后进行过多次扩建,现拥有六百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三个餐厅,可同时接待四百多位客人就餐。

五芳斋迁入玄妙观后,虽然有自己的特色,生意也不错,但规模始终不是很大,一直沿用家庭式经营方式,其店堂位于三清殿露台西南,相邻店铺都是鸡鸭血汤店,互为补充。另外在三清殿东无字碑前还搭有一间库房。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五芳斋在观前街走红,给苏州小吃行注入了新的活力,仅在玄妙观,同时就有人开出了“大芳斋”、“六芳斋”和“七芳斋”等饮食店,互相竞争,不断在花色品种、质量口味上下功夫,将苏州小吃推向一个高潮。

     因为五芳斋的名声,加上当时还没有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民国15年(1926),有一位原是弹棉花手艺人长溪泉在浙江嘉兴张家弄口开了一家“荣记五芳斋粽子店”,依据他在苏州吃到的甜点美味对肉粽进行调味改良,一时好评如潮,大获成功。于是,嘉兴本地人朱庆堂、冯瑞年也在附近开了“顶顶老五芳斋”和“真真顶顶老五芳斋”,专营各种粽子,三族鼎立,从此嘉兴五芳斋粽子闻名遐迩,一时名声似乎盖住了创始于苏州的五芳斋本店。

 

        清同治九年(l870年),采芝斋创始人金荫芝(河南人),以五百个铜板的微薄资本,购置了熬糖炉子、小铜锅、青石台、剪刀等简陋工具和少量的糖果原辅料,在观前街73号原吴世兴茶叶店门口设摊。开始,只卖粽子糖,摊上搁一块"家住玄都东洙泗巷口小糖摊"的牌子,当众熬糖、剪糖。因剪出的糖块形似粽子,故名粽子糖。传说这种制糖技术源于《吴门表隐》所载明末的谢云山,故又称"谢家糖"。
 
金荫芝经十多年经营,积聚了一些资本,光绪十年(1884年),在其子金忆萱辅助下,于观前街72号(现生春阳一部分)自立店面,自产自销糖果、炒货、蜜饯,延续至今观前街72号原是采芝斋古董店,原店主夫妇平时与金荫芝常有来往,十分友善。夫妇俩后因年老无嗣,准备回宁波故乡安度晚年,于是将那一开间的古董店租赁权转让给了金荫芝。金氏移入后营业如鱼得水,除自产自销苏式糖果和炒货外,又增加了苏式蜜饯,营业日盛一日。但这时商店仍无正式牌号,来观前街的顾客原来只知此处是"采芝斋"古董店,故仍顺口相互传呼:到采芝斋买糖去。金荫芝即顺水推舟,把店招正式定为"采芝斋"。此后不久,隔壁王舜卿齿科搬迁,金荫芝又将店面扩大为二开间的中型商店,并把店务交给长子金忆萱主管。

传说在清光绪年间,采芝斋正走向兴旺之时,慈德太后有病,经宫内太医久治无效,苏州织造局选派苏州名医曹沧洲进京为太后诊脉。曹除开列处方外,并将随身携带的采芝斋贝母糖贡奉慈禧助药,食后病情好转,贝母糖就从此被列为贡品,苏式糖果因此身价百倍。金荫芝自制一块四周雕有龙形黑底金字"贡糖"的牌子,挂在店门口,从此名声大噪。苏州城里到处流传着"采芝斋的秘制贡糖,治愈太后病”的神奇说法。

 苏州乾生元食品有限公司始创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原店名为“费萃泰”,以生产松子枣泥麻饼而蜚声海内外,被列为宫廷御膳点心,清光绪 七年(1881年)更名为“乾生元”,以乾坤八卦为首称。“乾”乃乾坤,指天下;“元”即第一,意为乾生元生产的麻饼天下第一,具有200余年历史的乾生 元麻饼虽几易其主,但历代技师之原料帅配方和制作工艺被完整继承至今,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乾生元麻饼以形如满月、色泽金黄、入口香甜、甜而不腻、香而不焦、油而不溢、松脆可口而著称。
    据 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将行宫设于灵岩山下,每天总听到山寺里和尚的念经声。有一天,乾隆皇帝没有听到念经声,便查问起来,原来是木渎乾生元生产的麻饼 甜香四溢,老和尚闻到了,念经也没心思,便一个个趴在围墙上张望,香味是从哪儿飘来的?对此,乾隆也为之诧异,就命左右到镇上买来麻饼尝试,果然名不虚 传,香味扑鼻,鲜甜可口,龙颜大悦。自此,木渎枣泥麻饼也就被列为宫廷御膳点心之一,其声名更著。

  据碑刻记载,松鹤楼原为面馆,加入面业公所,苏州面业公所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在乾隆四十五年重建公所时建立的石碑上所列出钱资助的商店中,就刻有松鹤楼的名字,推算它的始创年月,应在1780年以前,迄今至少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徐氏在苏州玄妙观附近创建,经营面点带卖饭菜。光绪年间(1875—1908)饭菜生意兴旺,经营额超过面点。到1918年,因经营不善,餐厅濒临倒闭。后由天和祥店主张文炳牵头以合股形式租赁该店,改名为和记松鹤楼。经营苏帮正宗名菜。张文炳接手时的松鹤楼,还只是个两小开间的不起眼的饭店。经营酱方、醋溜鲤鱼、焖肉豆腐、红什拌、炒三鲜等菜肴。张文炳任经理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延聘名厨,重视人才培养。先后从天和祥、天锡、大新楼聘请苏菜名厨。名手汇集,不仅精于苏菜炖、焖、煨、焙等传统技法,而且讲究选料、刀工、火候。每道菜的色、香、味、形,都要按苏菜的正宗风味做。并陆续创制数十种新名菜,如原汁扒翅、白汁元菜、松鼠鳜鱼、荷叶粉蒸肉、西瓜鸡、巴肺汤和暖锅等应时佳肴,都有独到之处,显示出了苏式菜肴原汁原味的特有风格。这在松鹤楼的店史上是一次重大转折。松鹤楼又坐落在市内一条古老而繁荣、热闹的观前街的中心点,故遂成为名流聚宴的场所。   

      正因为它“出生”在乾隆年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松鹤楼的轶事很多,就是苏州评弹中还有一段乾隆大闹松鹤楼的书呢。但相传最多的是: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时,曾化名高天赐,随身带二名保镖,青衣小帽,信步走进了松鹤楼,见神台上欢蹦乱跳的“元宝鱼”(祭品鲤鱼),煞是好看,便要捉来食用。可是在当时此鱼属敬神“祭品”,却又慑于“圣命”难却,堂官便与厨师商量,想出一“计”:取鱼头似鼠,松鹤楼首字有“松”之意,将鱼烹制成松鼠形(后改鳜鱼),以避宰杀“神鱼”之罪。乾隆食后,赞扬不已。从此,松鹤楼的“松鼠鱼”就闻名于世了。这些趣事儿经夸张渲染,成了苏州妇孺皆知、娓娓动听的佳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