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介绍苏州2座古塔在维修时发现的文物,及张士诚父母墓的陪葬文物。
一,虎丘塔文物:
1956年因虎丘塔倾斜,在维修时。于虎丘塔的第二层发现地上有个窟窿,掀开地砖,下面藏满经书。在虎丘第三层,同样有一暗室,当时发现有一个青瓷碗,命名为“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宝塔倒塌,出土了16件越窑秘色瓷,“秘色瓷”才正式被人们所认识,故将此碗改名为“秘色瓷莲花碗”。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塔,称云岩寺塔。该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高7层,砖身木檐。现存的塔身高47.5米。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
虎丘塔高是苏州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塔,是古城苏州的象征,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其风格与同一时期建的杭州雷峰塔相似,两塔被誉为“江南二古塔”。二千五百年前,“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在虎丘建造行宫,死后就葬在山中。
《史记》载,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3千殉葬。相传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民间还有一说:因“丘如蹲虎,以形名”。虎丘山头山门是虎头,山门前两侧的两口井是虎眼,断梁殿是老虎的咽候,上山的石道是虎背,而斜向青天的虎丘塔则是老虎漂亮有力的尾巴。







秘色莲花碗 五代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国宝级文物,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
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的天宫种发现它由碗和其下的盏托组合而成
通高13.5厘米其中碗高8.9厘米 口径13.9厘米
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 底径9.3厘米
。碗为直口深腹圈足 盏托形状如豆 盘口外翻
束腰圈足外撇 碗身外壁
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突起
莲花碗构思巧妙 造型精致端庄有姿
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从该器露胎处可见瓷胎呈灰白色
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 特别是它的釉色滋润内敛
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
被公认为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
秘色瓷起源于公元877年,有个叫王哲的发明了秘色瓷。五代时吴越王钱氏建国,规定秘色瓷必须是帝王才能享用。秘色瓷在唐、五代时期兴盛,北宋以后开始绝迹。现配方已失传。
二,瑞光塔宝藏
三十年前,刁先庭和其他两个孩子相约到瑞光塔玩耍,在塔第三层,孩子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暗穴,大胆的孩子撬开了暗穴中的石板,从洞穴中取出了佛教经书、珍珠、金龙等极为丰富的东西,其中发现的真珠舍利宝幢在佛教舍利塔中空前精美。
瑞光塔又称“瑞光寺塔”或“瑞光院塔”。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志书载,在三国东吴赤乌四年(241年)时,康居国僧人性康来到苏州,吴主孙权为他创建了这座佛寺,是苏州的著名佛寺之一。赤乌十年(247年)孙权为了报答母恩,在此寺中建造了十三级舍利塔。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重修,并敕赐一枚铜牌置于塔顶。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重修时改为七级,并赐额为“瑞光禅寺”,相传塔上常常放五色祥光,故而改名为“瑞光塔”。现存的瑞光塔为砖砌塔身,是北宋初期的遗物,木构部分为宋、明、清历次重修的,其建塔历史在苏州诸塔中仅次于虎丘云岩寺塔。塔为7级8面,由外壁、回廊、塔心组成。塔高43.2米,由下至上逐层收缩,轮廓微成曲线,体制古朴,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

真珠舍利宝幢
1978年4月,苏州文管部门在该塔的第三层塔心的砖龛内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经过鉴定考证,这批文物有以硬黄纸墨写《佛说相轮陀罗尼》一百零五卷、《佛说天地八阳经》一卷,碧纸金书《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碧纸金书《妙法莲华经》七卷(唐、五代之物);雕版印刷的《法华经》六卷、《大隋求陀罗尼经咒》一卷、《梵文大隋求陀罗尼经咒》一卷(北宋);黑漆嵌螺甸经箱(唐、五代);真珠舍利宝幢(北宋);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北宋);铜质金涂塔两座(五代);地藏、观音、如来佛菩萨像九尊(宋);彩绘描金模制泥质观音像2尊(宋)及喇嘛小木塔和琥珀龟钮方章(宋)等,令人感兴趣的是这批文物大部分同佛教的密宗有关,对于研究密宗在五代南方的传播及其对北宋初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的参考价值。
真珠舍利宝幢,距今千年。原题“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宋,高122.6厘米。宝幢主体用楠木构成,分须弥座、佛宫、刹三个部分。此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二。

“水晶摩尼宝珠”。刹顶是一颗大水晶球,直径3.4cm,球两侧用银丝缠绕火焰光型4条,以示“佛光普照”。“摩尼宝珠”传为摩竭鱼脑中取出。下接八颗玛瑙,八向接下图刹幡流苏、银链八条

刹幡流苏、银链(八方)八条,镏金银丝3股合一,缀以珍珠玛瑙,下接华盖八角

华盖、天龙,幢殿殿顶木龛之上,置八角型金银丝串珠华盖,华盖硬枢以镏金粗银丝制成,盖面花纹八分,每面上下两片辫丝盘成。华盖周围缀珍珠串饰花纹,上有八条天龙,昂首俯冲。

斗拱、滴水用粗银丝为骨,细银丝结网串以珍珠

殿柱,居于须弥宝山顶部。为幢殿的殿柱,立于幢殿基台覆莲状水晶柱础上,一周八根,高23.6mm,均由八曲如意柱外镶包累丝工艺编结的镏金银丝制成,宫中为碧地金书八角经幢,分别以真、草、隶、篆书阴刻填金七佛之名及梵语“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意即“大智慧可达彼岸乐土”。

须弥座Sumeru。可见牙脚、KUN门、银狮子、彩绘木狮、堆漆供养人、勾栏、莲花、水晶球、四大部洲、七重香水海、八天神、九头蟠龙、须弥山

银杏木四天王木函
此银杏木四天王木函彩画(五代)描绘在“真珠舍利宝幢”的内木函上。木函为银杏木五节正方形顶套叠式,共四面,内墨书“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四月十八日记”等文字。画风格近五代,画纵124厘米,横42.5厘米
四天王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来成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画面比例均匀,人物面部表情夸张生动,形象威武,气势雄壮。丰富的天然色彩,使画面具有真实感和运动感。画中还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遗风,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使线条生动流畅,富有变化。这位画家的高超技艺,使整幅画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内木函虽历经千年,但依然五彩斑斓,气势不凡。为我国古代绘画宝库增添了一件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瑰宝。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三。


三,张士诚父母墓


墓中出土了一套元代木制家俱,有床、桌、椅等,小巧精致,保存完好,现成为明代家俱的标准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