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重点介绍青铜器,它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铜豆是一种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铜豆在商代少见。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如铸客豆。有盖的豆,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铜盉,古代一种盛酒器。一说是古人凋和酒、水的器具。形状较多,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盉之间有链相连接。盉从商代至战国都有,尤其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的盉多欵足(空心足);还有一种异形盉,流在顶上,主要见于商代前期。周代的盉欵足的较少,多四足的。春秋战国时出现了圆腹、有提梁的盉。


青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据说这个鼎出土时
里面有一副乳猪的骨架。


据说这套装备是为了堵住人的九窍,防止人死后灵魂在超度前从九窍中逃出,成为孤魂野鬼。


这个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古人主要使用其正面,今人却喜欢研究其反面,真有点本末倒置啊!


两条金龙分别为∶长23.5
高8.5厘米 毛重40.23克 长24.5 高8.3厘米
毛重40.35克
金龙系薄片对折而成,正反面对称,便于直立。遍身鳞甲,昂首站立,面目温和,姿态轻盈。铜龙表面鎏金,左后肢与尾部交互缠绕,虽因年代久远有些脱落,仍可见躯干部金黄色鳞片栩栩如生。1983年8月4日苏州西山林屋洞出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