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汉:行为金融学的启示

标签:
养老金金融研究金融财务教学科研独立董事财富管理外部董事 |
分类: 养老金 |
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即人们具有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现代金融市场理论因此有两个基本假设:一个是理性的投资行为假设,即人们的投资都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变更自己决策的基础等等之上。另一个假设是有效的市场竞争假设,即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投资者总是能够抓住非理性投资者造成的市场机会,使非理性投资者被市场淘汰,使理性投资者成为金融市场的决定力量。
实践和行为金融学理论则告诉我们:部分投资者因非理性和非标准偏好趋势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全部抵消非理性投资者对资产需求的影响。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特点是由人的心理决定的:(1)、过度相信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能力。(2)、回避损失、趋利避害,总是首先考虑避免损失,然后才考虑投资收益。(3)、时尚与从众心理,使人们的相互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金融决策。(4)、减少后悔与推卸责任,使人们总是倾向于减少后悔的决策方式,比如委托投资、“随大流”、仿效多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所以,在实际市场中,投资者是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的。
预期理论指出:
1、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判断效用并不是最终的财富水平,而是总会以自己身处的位置和衡量标准即决策参考点,来判断行为的收益与损失。在决策点上,人们更重视预期与结果的差距而不是最终结果。
2、存在损失规避动机。实验发现,在决策参考点进行心理计算时,行为者对预期损失的估值比预期收益高两倍。因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偏好财富的增量甚于财富的总量,对损失的敏感度要高于收益。由于损失规避动机的影响,投资者在亏损的情况下会成为风险追求者而不是风险厌恶者。实验表明,上一轮赌局中的输家更有参加下一轮赌局的冲动。
3、符合非贝叶斯法则预期。贝叶斯法则是当分析样本数接近总体数时,样本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接近于总体中事件发生的概率。而投资者在面对实际的不确定情况时,则通常把小样本中的概率当作总体的概率,可能夸大小样本的代表性。
4、框架效应不能忽视。行为决策受环境影响,风险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投资者面前,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决策。面对同样的预期效应的确定性收益和风险性收益,投资者会选择确定性收益。面对同样预期效应的确定性损失和风险性损失,投资者会选择风险性损失。
套利限制来自三个方面:
1、在市场上,非理性交易者不能过多,否则理性交易者将无力纠偏价格,非理性交易者将支配市场,价格也将远离均衡值。
2、理性交易者且只有理性交易者在市场上卖空。如果非理性交易者也在市场上卖空,价格将更加不均衡。
3、非理性交易者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将了解到资产的真正价值,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对市场价格的错误判断,停止偏离市场的行为。
可见,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金融市场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和主体。完善金融市场,提高金融市场的功能,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高金融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理性。金融市场总量规模、存量与流量的结构等等,是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目标变量。而影响这些目标变量的操作者是金融市场的行为人。行为人的理性程度,直接决定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