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古风诗和近体诗
(2020-03-09 21:07:46)
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体;
有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骚体;
有以西汉“柏梁诗”和东汉张衡《思玄赋系辞》为代表的七言句体;
有以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及曹植为代表的五言句体;
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进入隋唐后,当写近体诗迅速流行并蔚为风气时,社会上一部分文士诗人又开始十分留恋于质朴自由的古体诗来,他们就在写作古旧的五言体和七言体时,开始有意识地让它们带上近体诗的部分组织特点。比如上下二句也分成联对,也分为出句和对句,二者字数相同;对句句尾没置韵脚,即便开首之句的句末也可入韵,制式上已经类同于近体诗。区别在于,古体诗的格律约束是非常轻微的,实际要求反映在以下几点:
诗句字数有一定(骚体除外);
偶数句末设韵脚,首句句末是否入韵两可;
押平声韵或仄声韵均可,可一韵到底,诗中亦可换韵。
请大家注意,尽管古体诗作了上述的调整改变,但在本质上以及体式上仍未脱离古体诗的平仄自由的制式,仍要视之为古体诗。
伴之隋唐来临,开始起势并形成越益重视格律的风气,在这个漫长的时间过程中,一些有思古情怀的诗人们则把一些与平仄相关的格律加到了五言、七言古体诗中,并在制式上与近体诗有鲜明的区别定位,以致于使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诗因融合变形开始演化成所谓的古风诗体。
形成这一特点的历史时期,大概在唐朝建国的五六十年间。也就是唐高宗李治统治时间前后,才开始热衷流行起来,也就是说,古风体诗是伴随在近体诗迅速成长成熟过程中的一种人为的有意识的反祖与回归。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引领发展,近体诗的的制式格调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以绝对的主流形式引领诗坛风潮。这时有一些文化人诗人们又开始追慕起古往那些比较自由自然,率性发挥,较少束缚的古体来,尤其是句子字数和近体一致的五七言古体诗一下特别受到青睐。他们把近体诗的黏对习惯,移植并“感染”到五七言古体诗句中(即对句第二字,七言句里还包括有第四字)与其前句出句中的第二字平仄相反,又与其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即“粘”。
但是,诗人们却同时又要极力促使古体诗句的平仄整体必须大异于近体诗句,于是除了讲究有限的黏对,使个別字处于一定的平仄之外,其它部分则要完全有别于近体诗,尽量不使用套用近体诗句的平仄安排定则。为此,在语句声调的处理上,形成一种在近体诗看来完全不能容忍的鲜明的特色形式,————这就是所谓的“三平调”。
三平调的初意为“句后部三字脚位置一连三个平声字”,或者完全相反的“三仄调”——“句后部三字脚位置一连三个仄声字”。后来又继续扩大范围,还包括了与七言近体诗在需要的情况下,才同样可以出现的诗句形式,即句后三字的特殊平仄形式————“平仄平”、“仄平仄”。这样,经过唐初近几十年的孕育发展,诗人们把古式的五言七言改造成为一种与近体诗相比照的新型诗体,它兼有新兴的平仄黏对色彩和古拙的平仄作风,这就是古风诗体。
古风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和特点,"那就是诗体的句数。除至少要比近体律诗的八句多二句之外,可多至多少就无限定,只要保持五言句或七言句占主体数量的优势地位。"因此,古风诗特别适宜叙事,可以长篇敷陈,兼及写景、议论、抒情。篇章结构方法也类于作文,也讲究"起承转结"。写作也需注意层次、提顿、分合、伏应以及过渡的。不离主题,一脉贯穿,集中表达一个中心意思。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看到说什么有“绝句古风”,"律体古风"之类的提法,这种定位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说法。古体诗除了没有古风体那种诗句第二字需黏对外,诗句结构上的三字脚安排与古风诗一脉相承,也有“三平声”和“三仄声”以及“平仄平”、“仄平仄”之相同风格,只是没有被集中强调而已。所以,凡有这些特点的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体八句诗,都仍然只能被称为古体诗。这类古体诗与古风诗一样,是不能在诗句的节奏中频繁规律出现平仄相对的音顿(dou)词组,以及三字脚中连续出现律句平仄脚的。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的形式,这些律句结构平仄词徂只能间接用于一二句之间的过渡形式。
在漫长的古风诗近体诗形成过程中,历史上也有不少有名的诗人也揉杂写过不少古体、古风风格的诗作,我们该怎样判断他们的风格体式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诗句的数量上进行分类,:
五七言四句八句的詩体,都应属于古体诗范畴,
八句以上容量的并带有古风特证的诗体,才能被称之为“古风诗”。
诗仙李白十八岁成年后,也又正是古风体流行发展了半个多世记后的时代,按李白豪爽潇洒,轻灵飘逸的诗心个性,自然而然就要衷情于不受拘束,自由抒展的古风体式啦!所以李白的诗作中,古风诗体裁作品洋洋洒洒远超半数,他的近体诗只占少量部分,还有一部分带有古风特证的绝句和律体短诗,也只能被认为是古体诗。比如他的著名的“静夜思”就属古体,另如王维的“渭城曲”也属古体,还有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崔颢的所谓律化古风“黄鹤楼”,实际上就是被律化了的“古体诗”。而李白的“《蜀道难》”才是真正的古风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共有两首,其一就是一首五言古风诗,其二才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著名绝句。古风诗的特点在李白大量的诗作中表现得非常明确!
一是五七言古风体,可釆用少量其他几种邻近的单数字句,或者釆用更小量的邻近复数字句。也就是说,七言古风诗里可以穿插少量的四言句,六言句和八言句。但五言古风诗釆用五言句之外的单数句或复数句的情况比较少见。
二是七言古风诗在同一首诗内可以换用不同的韵(包括平仄韵的互换)。
七言古风诗有一个特别的别称,就是“歌行”,这显示和反映了至少在唐代期间,七言古风诗是以音乐形式歌唱出来的。对于歌行来说,在同一首作品内换韵,换用非七言的诗句,这都是非常常见的,几乎可以看为通则。而对于五言而言,这类变幻比较少见,远非通则。相反,一韵到底,整个作品全用五言句,则是常见的正则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