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4813):明中都宫城凤纹滴水等建筑部件

标签:
明中都凤纹滴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宫博物院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在故宫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展,看明中都宫城凤纹滴水等建筑部件。
明中都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中心,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安徽凤阳所营建的一座都城,由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主持全部工程的营建工作。
明中都始建于洪武二年(1369年),明中都占地总面积为382.30公顷,其宫城比北京故宫大12万平方米。明中都的建设按照《考工记》设计,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布局特点,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全城。朱元璋下诏在凤阳营建中都时,在全国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数以万计,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明中都是中国古代最豪华富丽的都城建筑之一,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020年9月11日新京报《紫禁城大展让六百年历史走上前台》摘录: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小专题”是紫禁城的由来。明朝兴建的第一座都城,是1366年始建的南京“新宫”(今南京明故宫遗址),1369年至1375年,朱元璋又在他的故乡安徽凤阳兴建明中都。1406年,明成祖朱棣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紫禁城,1420年建成。
明代三座都城前后衔接,在格局和技法上有显著的继承。此次展览中几乎都是故宫文物,唯独从凤阳县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借来几件展品,连缀起南京都城的流变。凤阳县博物馆多件从明中都宫殿遗址出土的城砖、铭文砖上,清晰地刻着工匠的名字,反映了古代的建筑质量责任制,这一做法也在北京故宫营建中延续。
2020年9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个展看遍紫禁城600年》摘录:
展厅里一组来自南京博物院和凤阳县博物馆的琉璃构件,诉说着北京紫禁城与南京“新宫”、凤阳中都的一脉相承。这三座明代宫城均采用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礼制思想。紫禁城四角设有四座角楼,外朝三大殿院四角还有四座崇楼,这种设计亦是源于《周礼·考工记》中的“四隅之制”。
2020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600岁的紫禁城》(本報記者杨雪梅
展厅有一组建筑构件来自安徽凤阳的明中都,生动的龙纹勾头、凤纹滴水和巨大的石望柱栏板,还有显示制作方的铭文砖。明中都是朱元璋在其家乡建设的“理想”都城,与南京、北京并称为“明初三都”。
明中都于洪武二年诏建,“宫阙如京师之制”,号称九万名百工技艺尽在凤阳,天下名材聚于斯。然而洪武八年却罢建,至罢建时已“功将完成”。今天我们在凤阳还可以看到明中都外城、皇城、宫城三城环套的标准轮廓。2018年度故宫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了承天门和外金水桥遗址。明中都的外金水桥由7座桥基组成,中间组三座正对午门中间的三座门洞;两侧各有一组,每组两座,各自正对午门的两观。7座桥均为单孔砖券桥,券石间以卯榫扣合,多处卯榫结合处以熔铁灌缝,技术非常先进。这个“烂尾工程”成为后来改建明南京宫城的蓝本,当然也是紫禁城的蓝本。
明中都地图
凤纹滴水
明洪武(1368-1398年)
明中都宫城遗址出土
凤阳县博物馆藏
龙纹勾头
明洪武(1368-1398年)
明中都宫城遗址出土
琉璃仙人
明洪武(1368-1398年)
明中都宫城遗址出土
凤阳县博物馆藏
琉璃蹲兽
明洪武(1368-1398年)
明中都宫城遗址出土
凤阳县博物馆藏
城砖
明洪武(1368-1398年)
明中都宫城遗址出土
凤阳县博物馆藏
石望柱栏板
明洪武(1368-1398年)
明中都宫城遗址出土
凤阳县博物馆藏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