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4556):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
标签:
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探秘北京中轴线首都博物馆永定门寿皇殿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在首都博物馆“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看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造和扩建而成的。明“北京中轴线”随着城市的建设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整体轴线构架更加明确,皇城地位进一步突出,成为体现皇权至上和传统礼制最为成功的模式。清朝定都北京后,几乎完全沿用明朝的北京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发展和完善。
明朝北京中轴线的形成
洪武元年(1368年),明灭元后,改大都称北平。“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夺取政权,不仅诏建北京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式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到了明朝中叶,由于蒙古骑兵多次南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加筑外城,原计划环绕内城四周,由于物力所限,再加上军事形势紧张,只修了正南一面,结果使得北京城从“口”字形变成了独有的“凸”字形轮廓。同时,中轴线也从正阳门向南延伸到了永定门,北京中轴线基本定型。
清朝对北京中轴线继承与发展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占领北京,仍以北京为京师。“定都京师,宫邑维旧”,中轴线保持了原有格局,但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丰富和完善。清初废止千步廊以西的明代武职衙署,变为街市;对中轴线上建筑进行了部分变更;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造天坛;并建寿皇殿于景山后,在景山上建造了五亭;改建鼓楼和钟楼。
首都博物馆网站介绍,北京有一条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轴线。它始于元朝,如“书脊”一样,贯穿南北,形成了北京两翼对称,庄严肃穆的城市格局。梁思成先生把这条轴线定义为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中轴线。北京中轴线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串联起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序,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
明北京城地图
元大都与明北京城的位置关系图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
清乾隆时期的北京城
清高宗弘历(1711年-1799年)
北京老城传统空间格局保护示意图
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