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4553):元大都中轴线
标签:
元大都中轴线探秘北京中轴线首都博物馆忽必烈刘秉忠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在首都博物馆“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看元大都中轴线。
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东北方以琼华岛为中心营建中都新城,至元九年命名为“大都”。元大都的规划建设基本恪守《周礼考工记》提出的营建都城的理想模式,又密切结合地理特点,因地制宜,营造出了一座举世闻名的宏伟都城。
元大都的缔造者-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
为了“南临中土,控御四方”,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诏示中外,迁都燕京。由于金中都宫城受战火焚烧及“水流涓微,土泉疏恶”等原因,忽必烈“始于燕京东北隅,辩方位,设邦建都,以为天下本”。
元大都的主要规划设计者-刘秉忠(1216年-1274年)
刘秉忠,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师从海云禅师,法名子聪,精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深得忽必烈器重,参与制定各项政策和制度,主持修建元上都和元大都。
刘秉忠结合地理条件,紧傍今什刹海(当时称海子,也称积水潭)东岸,确定了元大都城规划设计的中轴线。中轴线主导的方向,遵照传统规制,必须是自北而南。同时把大内(宫城)建于其上,与湖泊对岸的另两组建筑-南面的隆福宫、北面的兴圣宫,形成“三宫鼎峙”的态势。中轴线正好坐落在宫城的主体建筑上,鲜明地突出了宫城的位置,显示了王朝统治中心至高无上的重要性。
首都博物馆网站介绍,北京有一条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轴线。它始于元朝,如“书脊”一样,贯穿南北,形成了北京两翼对称,庄严肃穆的城市格局。梁思成先生把这条轴线定义为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中轴线。北京中轴线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串联起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序,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
元大都的缔造者-元世祖忽必烈
元大都的主要规划设计者-刘秉忠
元大都平面示意图
元大都宫城示意图
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