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4197):中国历史(29)·明(高考分数公布日)

标签:
中国历史明朱元璋郑和李自成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后被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统一了全国。元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辖了全国。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前期,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明政府营建并迁都北京。为巩固北部边防,明政府修筑了北边的长城。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非常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朝的统治被推翻。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权后金。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于1636年称帝,并改金为清。清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除设立内阁、六部外,还增设了军机处;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兴起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
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
远古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早期是指大约200万年前—20多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是指大约20万年前—1万年前。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历史进入到新石器时代。
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221
——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前256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
秦……………………………………………公元前221——前207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
——东汉…………………………………… 公元25——220
三国………………………………………………公元220——280
——魏………………………………………公元220——265
——蜀………………………………………公元221——263
——吴………………………………………公元222——280
晋…………………………………………………公元265——420
——西晋……………………………………公元265——316
——东晋……………………………………公元317——420
十六国……………………………………………公元304——439
十六国为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胡夏
南北朝……………………………………………公元386——589
——北朝……………………………………公元386——581
——南朝……………………………………公元420——589
隋…………………………………………………公元581——618
唐…………………………………………………公元618——907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
五代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为吴国、南唐、吴越、闽、南汉、前蜀、后蜀、楚、南平、北汉
宋……………………………………………… 公元960——1276
——北宋………………………………… 公元960——1127
——南宋…………………………………公元1127——1276
辽……………………………………………… 公元916——1125
西夏……………………………………………公元1038——1227
金………………………………………………公元1115——1234
元………………………………………………公元1271——1368
明………………………………………………公元1368——1644
白釉释迦牟尼坐像
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
国家博物馆展出
此尊释迦牟尼坐像是一件有确切纪年和工匠署名的明代漳窑精品。
漳窑是指漳州的一处明、清瓷窑,曾以烧制白色釉瓷器而著名,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因漳州月港曾是名闻海内外的商港,漳窑出产的瓷器一度从那里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清朝初年,由于清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该港迅速衰落。开禁后未能恢复。其商贸地位逐渐被临近的厦门所取代,月港连同漳窑古窑址遂湮没无闻。在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下,探明漳窑米色瓷的产地在华安县的上、下东溪一带,正好与这件瓷器的款识“漳州府东溪乡”相吻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漳窑历史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首一卷附图二卷
(明)李时珍撰(明)李建中、李建元校正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金陵胡承龙刻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名录01798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
李时珍历时27年写成的本草学巨著。总结了明代以前药物学知识,详细描述了1892种植物、动物、矿物等类药物的名称、产地、形态、炮制方法以及药性和作用,首创科学的药物分类法。此本为该书最早的版本,为后市之祖本,存世孤罕。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彩绘木雕菩萨坐像
明(公元1368年-1644年)
国家博物馆展出
菩萨头戴化佛宝冠,云髻高耸,发披两肩。面形圆润,弯眉秀眼,目光略向上仰望。上身斜冠帔(pei)帛,腰系长裙。菩萨呈现出柔和之美,是明代以后木雕佛像注重艺术化处理的表现。
山水人物
明,仇英
绢本水墨设色
1964年邓拓捐赠
中国美术馆展出
“锦衣卫”木印
明(公元1368年-1644年)
国家博物馆展出
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下设专门的法庭和监狱,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控制和镇压。
青花八仙葫芦瓶
明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
国家博物馆展出
青花折枝牡丹纹折沿盘
明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
国家博物馆展出
国家博物馆网站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瓷甚丰,其中南北朝时期的青釉莲花尊、唐代秘色瓷、元代青花云龙纹罐、明永乐的青花折枝牡丹纹折沿盘、清康熙的珐琅彩缠枝花卉纹蒜头瓶、清雍正的粉彩过墙枝桃纹盘、清乾隆的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等均为陶瓷史中的精品。
铜普贤菩萨坐像
明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
国家博物馆展出
五彩穿花龙纹蒜头瓶
明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
国家博物馆展出
五彩鱼藻纹盖罐
明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
国家博物馆展出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年-1620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浓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曾盛极一时。
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嘉靖自幼体弱多病,因此非常崇尚道教的养生健身之道,经常供斋醮(jiao)神、设坛祭祷神灵。每次在宫中设立斋醮,都要悬挂五色彩旗,用“五彩”以驱鬼辟邪,其间也少不了使用五彩瓷器。据《明史》记载,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景德镇御窑烧造的供内廷醮坛用瓷器就达3万件。
明(公元1368年-1644年)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
(明)解缙等辑,明内府抄本
卷821-823“诗”字册,于1948年傅忠谟捐赠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郑和铸铜钟
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
1981年福建南平采集
国家博物馆展出
此钟是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为祈求出海航行平安而铸。
郑和(1371年?- 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洪熙元年(1425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宣德五年(1430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宣德八年(1433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每次下西洋前,他率领的庞大舰队一般都要在福建长乐五虎门一带集结,做好各种准备,等候东北季风来临再扬帆出海。在等候季风期间,郑和在副手王景弘的陪同下到福建各地的寺庙行香布施。永乐十年(1412年)第四次下西洋之前,曾奏准在长乐南山建天妃宫,并修葺天妃宫旁的南山塔寺。宣德六年(1431年)最后一次下西洋前,郑和重修了天妃宫和南山塔寺,并在天妃宫里《天妃灵应之记》碑。据碑文可知,郑和在建三清宝殿时,曾铸钟设鼓于殿内,以保佑航行的平安。
清………………………………………………公元1644——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