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411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

标签: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手稿司马光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 |
分类: 北京瞬间汉唐宋书画 |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这是司马光存世的唯一真迹。还有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宋绍兴二至三年(1132-1133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通史,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到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宋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史学代表性著作之一。
《资治通鉴手稿》为司马光手书,稿本宽33.8厘米,长130厘米,共计29行,465字,记载了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的史事。钤有宋、元、明、清印鉴上百方,其中不仅有题跋者的印鉴,也有收藏者、鉴赏者印鉴。文中,每段史事写开端或末尾仅几字或十多字不等,中以“云云”省略,与通行本内容略异。
该手书本的最后一段,司马光在好友范纯仁写给自己和哥哥司马旦的信札空白处写起东西来。在稿本末尾,有四行字被墨笔涂抹,这四行字便是范纯仁信札的内容。透过墨迹仍然可以辨认出这段信札的原文,大约是“纯仁再拜……纯仁勉强苟禄,自取疲耗”共38个字。根据明代《珊瑚网》记载,在“自取疲耗”以下,这封信本该还有“无足念者……纯仁顿首,上伯康、君实二兄坐前。九月十一日”等79个字,不过在清初,这些字就不知已被何人割去。
司马光存世的这段130厘米长的稿本的卷尾还有惊喜。在这里,司马光手书了一封“谢人惠物状”,即收礼后回复答谢的一种文字。这段文字上看不出是答谢谁,只能看出“右伏,蒙尊慈特有颁赐,感佩之至……”等字。
一纸之间,集中了司马光手稿、范纯仁书札、司马光“谢人惠物状”,堪称“幅纸三绝”,至为难得。也正因为“幅纸三绝”的宝贵,历代藏家盖在这手卷上的藏印有上百枚之多,其中乾隆、嘉庆、宣统三位清代皇帝的钤印也揭示了手卷曾入藏清代内府的收藏轨迹。
资治通鉴手稿
(宋)司马光撰
国家图书馆藏,名录00288
资治通鉴手稿(局部)
(宋)司马光撰
国家图书馆藏,名录00288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
(宋)司马光撰
宋绍兴二至三年(1132-1133年)
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
国家图书馆藏
《司马光砸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为了庆祝儿童节,于2004年6月1日发行的,志号为2004-11的特种邮票。邮票全套三枚,图案分别描绘了《司马光砸缸》故事中小童落水、司马光砸缸和落水小童获救后的场景。
《司马光砸缸》邮票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
国家典籍博物馆网站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承办,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及各参展单位协办。此次展览以全面阐发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精髓,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相关单位在中华典籍传承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果为宗旨,通过精炼深刻的图文内容,珍贵罕见的古籍善本,丰富新鲜的科技互动手段,为观众奉献一场“让古籍活起来”的精神文化盛宴。大展汇集了全国20多个省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珍贵藏品33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