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3827):董希文《开国大典》

标签:
董希文开国大典毛泽东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 |
在国家博物馆“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看中央一号大厅展出董希文《开国大典》(复制:靳尚谊、赵城靳,1972年;修改:闫振铎、叶武林,1979年)。
国家博物馆网站介绍,“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一号大厅和西大厅,其中中央一号大厅展出绘画作品13幅,馆藏“新中国成立”相关展品20余件/套;西大厅展出绘画作品15幅,雕塑41件。其中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百万雄师下江南”,石鲁的“转战陕北”,叶浅予的“北平解放”,何香凝的“万古长青”,司徒杰的“白求恩全身像”,潘鹤的“翻身农民”等堪称经典美术作品。
展厅文字介绍,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油画《开国大典》,此项重任落到了37岁的董希文身上。1953年,《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其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创造了当时的顶峰。毛泽东主席在看了《开国大典》时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1972年,在董希文的指导下,靳尚谊、赵城复制了《开国大典》。1979年,为纠正“文革”中“左”的错误,本着实事求是、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根据家属意见,为保留原稿,委托靳尚谊在复制品上进行修改。后来,靳尚谊因故未能修改,而推荐闫振铎、叶武林完成修改工作,在复制品上恢复了原稿中的刘少奇和高岗。此后,在所有重大展出中的《开国大典》均为此复制品。画面中第一排领导人均为国家副主席,左起: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开国大典
董希文(1914-1973)
1953年
复制:靳尚谊、赵城靳,1972年
修改:闫振铎、叶武林,1979年
231cm×401cm
开国大典(国家博物馆网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