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哥窑(3):南京元代哥(官)窑灰青釉葵口盘

(2018-02-23 12:50:14)
标签:

故宫博物院

金丝铁线

延禧宫

哥(官)窑灰青釉葵口

汪兴祖

分类: 秘色瓷元青花宋汝窑

在故宫博物院延禧宫西配殿“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看1970年江苏省南京市明代汪兴祖墓出土元代哥(官)窑灰青釉葵口盘。

汪兴祖少时为朱元璋部将张德胜养子,改姓张氏,后又复姓汪氏。据墓志和《明史》等记载,汪兴祖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巢县人,生于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死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他继承其父张德胜之职, 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在明帝国建立时,立下了许多战功,官至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食禄1500石,成为显赫一时的开国元勋。

2011年时候,故宫曾遭遇“十重门”,回想起来有的是很难以想象会发生的“门”,高大上的皇宫成为全社会热议的对象,包括哥窑瓷器(不知道是不是这一件?)。当时郑欣淼院长回应时有个观点给我印象很深:长期以来,我们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工作状态。总以为自己专业内的事,向社会说不清。2012年1月,单霁翔出任院长,故宫有了巨大的变化。

没有了各种“门”和“铜”,品质提升了若干档次。

打开故宫“十重门”(摘录)

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2011年8月11日新华网记者廖翊、黄小希

从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展品在故宫展出被盗,到最新网爆“端门外西朝房展览逃税”,短短3个多月,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与信任危机。8月19日下午,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故宫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对于社会各界的质疑与关注,郑欣淼郑重表示重视与感谢。以下为新华社记者与郑欣淼院长的对话。

记者:郑院长,首先我们很想知道,这“十重门”内的真相究竟如何?郑欣淼:爆料虽然情况不一,有的与事实有出入,有的还没有查实,但都指出我们的管理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

记者:能具体说出这些问题与漏洞吗?郑欣淼:首先说说斋宫展品被盗案。这个案件暴露出我院闭馆清场、报警设施设置、重大作案预判及相关措施等关键环节出了问题。这给了我们极为沉痛的重大教训,我和院领导班子都做了深刻检查,对分管院领导和各级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按规定分别做出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和开除、留院察看的处分,以此教育、警示本人和全体干部职工。记者:“哥窑瓷器受损”原因已经查明并公布于众,如何防止此类事情的再度发生?郑欣淼:这个事件的教训是,事先文物保护实施方案不够周密、预判性不足,人员培训针对性不强不细,致使珍贵文物损坏。事后没有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我们对此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

记者:“十重门”有的与事实有出入,有的尚待查实,如何看待引发的社会反应?郑欣淼:我认为,失窃和瓷盘损坏是重大责任事故,集中反映了我们管理工作的漏洞和失职。公众因而对故宫的文物管理产生质疑,故宫内部也存在对过去一些文物损伤事件处理结果不满意的态度,于是接连出现4件关于文物损伤、屏风泡水、古籍丢失等内容的爆料,也许还会有新的质疑。公众同时也对故宫可能利用公器牟利存在质疑,包括建福宫会所、买卖宋人书札、私分门票款、端门经商等。而锦旗错别字和宋人书札购买情况记载有误,则反映了我们工作作风和制度的问题。对文物发生问题如何及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上报、公布,对于涉及的经营活动如何进一步加强监管,特别是保证公开透明,都是我们整改的重要任务。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我们目前提出的一些整改措施,还只是应急性的,先保障目前工作的正常和安全运转。我们要继续学习和消化公众的意见和批评,组织干部职工更加深入地反思和检讨。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向公众汇报整改的阶段性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记者:作为公众文化单位,故宫将如何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郑欣淼:最近我院发生的斋宫展品被盗案和瓷器损坏等事件,暴露了平时管理工作的缺陷、漏洞和不到位,对此深感内疚痛心和自责,希望通过媒体,衷心地、诚恳地向公众致歉。我们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文明瑰宝故宫的管理机构,对肩负的特殊使命认识不深,研究不透,责任感不够。正因为故宫在公众心目中极为崇高、神圣的地位。公众不能容忍这块瑰宝受到任何伤害,故宫工作的任何问题始终会处于公众的高度聚焦中。从这个意义上,故宫无小事,我们必须百倍戒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极其谨慎小心地处理好每一细节,没有任何客观原因能作为原谅自己过失的理由。也正因为故宫在公众心目中特殊的崇高文化地位,公众强烈要求知情权和监督权,我们过去对此的认识和理解是远远不足的,总以为自己专业内的事,向社会说不清楚。平心静气回过头来看网友和媒体的批评,虽然很尖锐、很刺耳、很难受,但确实是逆耳忠言,很多评论直指要害。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社会上的疑虑、批评和建议,都是出自对故宫文化遗产保护的强烈责任感,促使我院不断发现问题,并认真研究和改进。长期以来,我们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工作状态,对媒体主要是单向的发布工作消息,缺乏与社会及时、充分的互动与沟通,也缺乏向大众更清晰明了地介绍自身业务体系的观念和能力。今后在加强信息公开和引进监督方面,我们将建立常态的和媒体与公众沟通交流机制,更主动地披露和开放日常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程序,充分报告工作和措施的进展、结果和尚存在的问题,及时答复媒体和公众的疑问。我们希望通过全院员工不懈努力,故宫将以更安全、舒适、方便的参观环境,更高质量的展览、科研、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恢复和提升故宫形象,去赢得海内外公众的信任和喜爱,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

哥窑(3):南京元代哥(官)窑灰青釉葵口盘哥窑(3):南京元代哥(官)窑灰青釉葵口盘哥窑(3):南京元代哥(官)窑灰青釉葵口盘哥窑(3):南京元代哥(官)窑灰青釉葵口盘

哥(官)窑灰青釉葵口盘

元代(1279-1368年)

1970年江苏省南京市明代汪兴祖墓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3):南京元代哥(官)窑灰青釉葵口盘哥窑(3):南京元代哥(官)窑灰青釉葵口盘

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截图

哥窑(3):南京元代哥(官)窑灰青釉葵口盘

哥窑(3):南京元代哥(官)窑灰青釉葵口盘

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

光明网引2011年8月17日中华读书报《故宫所毁哥窑葵瓣口盘的前世今生》摘录:

故宫又出事了。就在故宫文物被盗事件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当口,7月31日,故宫博物院证实:7月4日,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损坏事故。一时舆论哗然。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指出:“网上公布的照片是一件清宫旧藏的一级甲等文物,正在故宫展出。” “而损坏的这件文物是1970年10月在南京中华门外张家洼发掘的明代洪武四年汪兴祖墓出土文物,哥窑的盘子出土了11件。其中有两件拨给故宫。一件釉色稍微好的就是现在损坏的这件,定为一级乙等。”吕成龙说。至于网友误传的原因,故宫解释说:同一名称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在故宫共有15件。虽然名称相同,但器型有所差异,具体要依靠文物编号区别。

 1970年10月,南京博物馆发掘了位于南京中央门的一座大墓,大墓的主人汪兴祖少时为朱元璋部将张德胜养子,改姓张氏,后又复姓汪氏。据墓志和《明史》等记载,汪兴祖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巢县人,生于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死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他继承其父张德胜之职, 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在明帝国建立时,立下了许多战功,官至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食禄1500石,成为显赫一时的开国元勋。汪兴祖墓室结构为罕见的阁楼式仿木建筑式样的券顶砖室建筑,里面随葬了大量金银器、玉带饰、瓷器等物,包括青花高足瓷碗,零星金饰等。光是哥窑的盘子就有11件,出土时有的叠压在一起,可分大中小三类,青釉葵瓣口盘位列其中。汪兴祖墓虽不能与马王堆这样的豪华墓葬相提并论,但在当时民生凋敝的大环境下,也算奢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