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哥窑(5):上海博物馆南宋官窑灰青釉贯耳瓶

(2018-02-23 18:05:15)
标签:

官窑灰青釉贯耳瓶

故宫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元代任仁发家族

金丝铁线

分类: 秘色瓷元青花宋汝窑

在故宫博物院延禧宫西配殿“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看1952年上海市青浦区元代任仁发家族墓出土南宋官窑灰青釉贯耳瓶。

故宫博物院关于这次展览的报道提到: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灰青釉胆式瓶、灰青釉凸弦纹瓶、灰青釉鱼耳簋式炉、米黄釉葵花式洗、灰青釉菊花式盘、灰青釉葵花式盘、明代宣德仿哥釉碗、清代雍正仿哥釉五岳花插,上海博物馆藏传世哥窑米黄釉五足炉、任氏墓出土灰青釉贯耳瓶,山东省博物馆藏传世哥窑灰青釉浅盘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哥窑(5):上海博物馆南宋官窑灰青釉贯耳瓶哥窑(5):上海博物馆南宋官窑灰青釉贯耳瓶哥窑(5):上海博物馆南宋官窑灰青釉贯耳瓶哥窑(5):上海博物馆南宋官窑灰青釉贯耳瓶哥窑(5):上海博物馆南宋官窑灰青釉贯耳瓶哥窑(5):上海博物馆南宋官窑灰青釉贯耳瓶

官窑灰青釉贯耳瓶

南宋(1127-1279年)

1952年上海市青浦区元代任仁发家族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哥窑(5):上海博物馆南宋官窑灰青釉贯耳瓶

哥窑(5):上海博物馆南宋官窑灰青釉贯耳瓶

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截图

哥窑(5):上海博物馆南宋官窑灰青釉贯耳瓶

哥窑(5):上海博物馆南宋官窑灰青釉贯耳瓶

哥窑(5):上海博物馆南宋官窑灰青釉贯耳瓶

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

凤凰网引2014年6月18日东方早报《元代任氏家族及其墓葬出土瓷器》(陆明华,上海博物馆陶瓷部主任))摘录:

松江人任仁发是元代名画家和水利专家,闻名天下,他曾经奉皇命进宫画“渥洼天马图”,“宠贲甚厚”。然而,任仁发墓早年就被盗,家族其他墓葬亦遭受不止一次的盗挖,大量名贵的物品早已不存。所幸的是,任明墓中的宋代官窑瓷器至今尚能完整无损,与家族墓出土的其他元代卵白釉瓷器和少量漆器、金银器、砚台共同见证任氏家族的兴衰历史。

1982年,《文物》杂志发表了《上海市青浦县元代任氏墓葬记述》的文章,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这是有关元代任氏家族墓出土文物的首篇报道与研究,人们第一次较系统地了解到这一考古发现的基本情况,此文的发表,填补了上海青浦任氏墓考古报告和研究论文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任氏墓的相关情况,以往仅受到文物圈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外界很少了解,即便有所了解,注意力也主要集中在任仁发身上,因为他在整个家族中知名度最高。不少人以为任氏墓出土的有关实物,也应该以他为主。但是,这篇文章的发表,使人们得以了解这个堪称官宦世家的家族墓群及其陪葬情况。根据出土记录,任氏家族墓的确切地点在现青浦区重固镇高家台。共出土有六块墓志、三块墓碑,有任仁发,其子任贤能、任贤德,孙媳钦察台守贞,其弟任仲夫之子任良佑、任明。

任仁发是元代名画家和水利专家,闻名天下,有关他的情况,历史文献记载甚多,以明正德《松江府志》较为完整:

“任仁发,字子明,号月山道人,世居青龙,年十八中乡试。元兵南下,平章游公见而器之,委招安海岛,引为青龙水陆巡警官,累迁,都水监府境开江置闸,凡水议皆仁发主之。大都通惠河杨隐闸奔覆、会通河浅涉、汴梁黄河侵归德府、杭之盐官海塘崩陷,仁发皆尝治之,具有绩效。任守宰祀之。尤擅绘事,尝奉旨入内画渥洼天马图,宠贲甚厚。后以中宪大夫浙东道宣慰副使致仕。所著水利书十卷行于世。子三贤材,考城令贤能、泾令贤佐、南陵令。今人称画马,曰:任水监盖以艺掩其能云。”他曾经奉皇命进宫画“渥洼天马图”,因而“宠贲甚厚”,这似乎成了这位松江人声名卓著的主要原因, 当然,地方志纂修者认为,水利专家被他的名画家身份所掩盖。任仁发墓志的出土,使人们更加了解其生平,可与方志互补。当然,墓志的叙述就事论事,有时更为简略,如墓志记述任仁发有二子,相关情况详述不多。地方志则说他有“子三贤材,考城令贤能、泾令贤佐、南陵令”,三子皆成才,为朝廷命官。

其子任贤能墓志,除记录其先祖姓名职官等内容外,还特意记其“大德皇庆间,入觐进画,赐金段旨酒”。此后一直入仕朝廷:“延祐初特除太常寺大乐署丞,转将仕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庙湾场盐司丞,升登仕郎淮安路盐城县主簿,又升承事郎秦家渡仓监支纳,除平江路嘉定州判官”。墓志载任贤能字子敏,元黄庚《月屋漫稿》,有“司丞赴北”以送别任子敏:“鞭影拖云入帝京,少年正好作功名,不辞驿骑三万程,白玉堂中挥翰墨,黄金台上被恩荣,何须折柳话别情。” 这里的子敏应即任贤能,碑文谓其赴大都向皇帝进画,实际上也可能是去任职太常寺大乐署丞。

任氏墓中的钦察台守贞墓,系任仁发之孙任士文之妻。任士文在文献中有载,“至正十四年三月六日,奉谕焕著检校王谦、照磨任士文……同游南山,诸公俾昧书于石屋洞,以识岁月摩崖。”其妻守贞生于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卒于至正十三年(1353),色目人,是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完者都拔都之曾孙女。

任氏家族墓出土有任明墓志,据墓志载任明“字彦古,号云山。后来过继于姑家,遂改姓于陈氏。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卒于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此记载可联想到《上海志》中记述的陈明,据记载,“陈勇任湖广等处泉货水监。陈明,字彦古,仕至中议大夫同知、赣州路总管府事,寻授嘉议大夫扬州路总管。致仕,赐爵颍川郡侯。”《松江府志》记录得更详细:“陈明,字彦古,上海人。湖广等处泉货少监,勇之子。仕至中议大夫同知、赣州路总管府事,请老授嘉议大夫扬州路总管。致仕。卒赠嘉兴路总管,赐爵颍川郡侯。”两文中提到的陈勇为陈明之父。据记载,“湖广等处泉货少监陈勇墓在青龙南”。

上引文献中的陈明应即是任氏墓志中的任明,墓志与文献记载吻合,过继于姑家,改姓于陈氏,均字彦古,两者不可能仅仅是巧合,应为同一人。我们之所以要深入了解其人其事,是因为任氏墓出土的南宋官窑瓷器,“根据调查材料,出土于任明墓中。”

任氏家族的名声在外,从历史文献情况看,人们对任氏的记载较多,对任氏墓地的记载也不少,当然,主要是关于任仁发的。据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浙东宣慰副使任仁发墓在骆驼墩。”又曰:“骆驼墩又呼落弹墩,在簳山北,任仁发墓在焉。”明万历《青浦县志》也十分具体地指明:“浙东宣慰副使任仁发墓在骆驼墩四十五保四区凡七座。”还有一些文献,也有类似记录。如此详细的记载,使任氏家族墓的详细下葬地点(或方位)长期暴露于世人视野中,历经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兵荒马乱几百载,墓群被扰乱、被盗挖的概率显然不会低。因此,除了任仁发墓早年就被盗、遗物散失外,其余墓葬亦恐难幸免,甚至遭受不止一次的盗挖,大量名贵的物品早已不存。令人欣慰的是,任明墓中的宋代官窑瓷器至今尚能完整无损。任氏墓群中,亦有不少元代卵白釉瓷器和少量漆器、金银器、砚台存在,这些物品,共同见证了任氏家族的兴衰历史。

任氏墓出土的瓷器,可以说是上海地区历年来瓷器考古的最重要发现。而其中的8件宋官窑瓷器,包括4件胆瓶、2件贯耳瓶和2件香炉,是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珍品。元代,常见瓶、炉组合,即香炉和瓶一对,组成三供,以后,则增加一对烛台组成五供。元代墓葬和窖藏发现的通常是三供,如江西萍乡市福田乡下石村窖藏出土青花香炉和花瓶一对,四川三台出土有青花香炉和花瓶、湖北武穴舒氏娘墓出土青花香炉和青白瓷双耳瓶一对,湖南常德出土香炉和花瓶。还有未经正式发表的安徽繁昌窖藏出土的蓝釉三供器也是如此。此类组合,当作为祭器与供器使用,相关墓葬及出土器物用途,学界研究较多,笔者也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任氏墓出土的8件官窑瓷器,初看似乎也是供器,但事实是否如此,仍然值得讨论,因为器物的数量不完全配套(这也有可能是盗掘的结果),同时,贯耳瓶在当时是文人休闲游戏时的“投壶”样式,多供游戏掷箭之用,未必是供瓶。任氏墓的这8件瓷器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它们被视作南宋官窑的产品。宋官窑瓷器的流传和收藏,历来都在宫廷系统中进行,即使朝代更迭,旧王朝的物品也多为新政权接管。只有特殊时期,才会出现外流现象,如清王朝被推翻以后,清宫文物被推翻的皇帝偷运出宫等等。因此,民间实际上很少发现这种器物的流通。正因为如此,任氏墓这8件官窑瓷器的出土,显得较为特别,甚至有些神秘。当然,对这8件瓷器的认识上,不完全是统一的,这涉及南宋官窑的认定问题。

目前可以推定为南宋官窑的,有郊坛下与修内司官窑两处。郊坛下官窑,是一座没有争议的宫廷自置窑场,对南宋修内司官窑的看法则稍有争议。1995年,杭州老虎洞村附近被暴雨冲刷,暴露出一处窑址,后经正式发掘。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就是文献中的南宋修内司官窑,也有的同意是南宋官窑,但不是修内司官窑,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是元代的窑场(续窑)。几年前,老虎洞窑出土刻有“修内司”文字的窑具—荡箍,虽然荡箍发现于元代地层,但测试者通过对30多片老虎洞窑瓷片标本进行测定后指出,“南宋时釉的配方为石灰釉配方,而元代层釉料配方发生改变,转变为石灰碱釉配方。” 测定结果“荡箍的釉为典型的石灰釉”,在对胎体分析中可见“荡箍残片的胎体成分都和南宋层的青瓷片聚在一起,而和元代瓷片相差较远,再次说明这件荡箍的确为南宋时代的产物”。荡箍的出现为确认修内司官窑增添了新证据,科学测试结论也重申了老虎洞窑是修内司官窑的确切性。目前,多数业内人士至少认同,老虎洞窑是南宋时期的官窑。

回到任氏墓出土的这8件作品,从其胎釉质地,及制作工艺观察,它们具有明显的南宋官窑风格特点。虽然无法肯定它们是由杭州南宋郊坛下官窑烧造,还是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制作,但其官窑属性依然可以肯定。虽然这些器物是在元代的墓葬中被发现,但后世墓葬发现前朝物品还是十分正常的。所以其烧造年代仍可能属于南宋,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些器物属于元代烧造。由于在一座墓葬中发现了8件这样的器物,因此墓主人的情况显得颇为重要。这些器物来自任明墓,从前文考证的任明生平及其职官看,以任明的官衔和地位,拥有如此贵重的物品,是很合理的。因为这样的人物,可能更有机会接触到上层乃至皇家贵胄,他们得到高档瓷器的可能性也比一般人更大。或许把这种高档瓷器作为陪葬品,是因为他生前喜爱这些物品,后人遵从其意愿放入墓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