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2794):访北三环西路清觉生寺(大钟寺)所思

标签:
觉生寺大钟寺永乐大钟康熙汉经厂 |
分类: 北京瞬间思考 |
觉生寺位于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落成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冬。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大钟寺,乾隆八年(1743年),明代铸造的永乐大钟经过出生地鼓楼西铸钟厂,到汉经厂,再到万寿寺,终于落脚到觉生寺。觉生寺因此被俗称大钟寺。
现在,周围有以大钟寺命名的道路、公交站,觉生寺的名字多被人遗忘了。2013、2014年左右进行过一次大修,去看看大修以后的情况。双休日去觉生寺,南侧100米的北三环正好是高架,轰鸣不息,此处北三环南侧有号称京城最贵的农业试验田,共同构成区域整体一景。
去的时候觉生寺无旅游团队,散客几乎没有,其间遇到两队中小学生,整个寺庙前后看常常空空无人。是少有定期更换的展览?是30元门票太贵?还是寒风猎猎?高架桥上车流里的人们都在忙什么?总之是很忙。
想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想起2016年2月16日《登方泽坛图》、2月21日《游未名湖图》、3月5日《散步荷塘图》、4月7日《想象夕月坛图》、8月3日《读法源寺石钵图》、9月2日《访正觉寺图》、12月15日《过长春园澹怀堂图》和《过长春园含经堂图》、12月20日《观鱼藻轩王国维投湖图》和《过囚光绪皇帝玉澜堂图》、12月15日《隔栏望日坛图》、12月27日《先农坛外无语图》、12月28日《过长春园狮子林图》,2017年2月2日《观鲍家街醇亲王府南府图》、3月16日《访真觉寺金刚宝座图》、3月20日《走在初春雾霾中》、10月13日《访奥林匹克公园北顶娘娘庙图》和《访西顶路明广仁宫(西顶庙)图》、11月7日《访北安河村玉皇庙图》和《金秋游西山贝家花园图》、11月8日《访柳林村明周家坟石马图》和《访草场村清孚郡王墓图》、11月9日《访北安河五街清张文治宅图》、《访北安河五街177号院老民居(王宅)图》、11月11日《访北安河关帝庙图》、《访唐家岭村清关帝庙图》、11月20日发《访金台夕照站清御题“金台夕照”碑图》、《过朝外大街明九天普化宫图》、《访郎家园路清工部尚书星纳墓碑图》、12月5日发《访南磨房明关王庙图》、12月12日发《访古塔北路明十方诸佛宝塔图》、《在西黄村明皇姑寺(显应寺)所思》。发《访北三环西路清觉生寺(大钟寺)所思》。
独处一地,四顾茫然,常有感触。只是每次、每处各不相同。
山门
天王殿两侧钟鼓楼
天王殿
大雄宝殿
观音殿
藏经楼
大钟楼
觉生寺资料
中国经济网引2012年2月28日北京晚报《北京大钟寺何为得名?觉生寺为何被俗称为大钟寺》摘录:
觉生寺创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在建成后,真正使其成为重寺的原因,却是悬挂在觉生寺藏经楼之后,铸造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华严钟(现俗称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铸造于北京鼓楼以西的铸钟厂。
大钟铸成后,先是悬挂在明朝内宫掌管百官作佛事的机构汉经厂—专门为皇帝、后妃礼佛的场所。永乐大钟之所以被收藏在汉经厂,主要是因为钟体内、外壁均铸有佛教经文,所以被当作是佛经文献的一种收藏版本。
明成祖朱棣死后,汉经厂被废。万历年间,明神宗恢复汉经厂,并将永乐大钟移至当时京西新建的万寿寺。因为万寿寺是继承汉经厂的制度而兴建的,汉经厂所收藏的汉文佛经被迁移时,这口大钟也被一起迁至万寿寺。直到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下令将大钟移至觉生寺。寺因钟而显,觉生寺的名字逐渐被叫成了大钟寺。雍正十一年四月,一位大臣向雍正皇帝所上奏折中记载:“觉生寺在京城之乾方,在圆明园之巳方,钟之本体属金,若移安觉生寺后甚为合宜。若在京城之东南安设,位属贪狼木星,有金木之克,未为合宜。看觉生寺殿宇五层,后阁属土,若在阁后另建一层安设此钟,取金土相生之意,甚属妥协。”这个奏折的大意是说,从风水角度来看,原来悬挂永乐大钟的地方不吉利,影响皇家风水,而觉生寺这个地方属金,适合悬挂大钟,所以建议将万寿寺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由此不难看出,觉生寺的建寺之请及移钟之举是缘于“风水。
敕建觉生寺的工程,自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起,告成于十二年冬,但将钟从万寿寺移过来,一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才完成,历时十年。觉生寺的修建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但大钟的迁移却是在十年后,直到乾隆八年才寺钟合璧,并建成悬挂大钟的钟楼,觉生寺这才得以全面竣工。此移钟盛事,在许多史籍中有详细记载。一口重达46.5吨的大钟历经辗转,终于在几次大的迁移后,最终落户到了觉生寺。相传在移动大钟时,每隔1里挖井1口,将沿途通过的道路挖成浅沟,再往沟里注水,然后在钟体下面垫上滚木利用冬天水结成冰,用畜力拖拽运行。每到一个陈悬之地,便要将钟垫高,悬挂在钟架上,然后再修建钟楼,所以觉生寺里的大钟楼是先有钟再建楼的。
历史上,觉生寺不仅是佛教徒做佛事的场所,在清代也是京师皇家祈雨的重要场所之一。在清代皇室宗亲非常重视祭祀活动,其中也包括传统的祈雨拜天活动。这项活动有一定的季节性,它与农事活动和自然灾害连在一起。清代初年,遇上久旱无雨,为了祈求上苍降雨,皇帝要亲自前往圜丘、黑龙潭、大高殿等处去祈雨。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乾隆帝曾先后在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和二十九年、四十一年、五十二年多次驻跸驾临觉生寺。除四十一年外,乾隆每次都留下了吟咏觉生寺大钟的诗文。其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所作《御制觉生寺祈雨诗》,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被镌刻于御制碑阴:“侵晨奠静安,返跸礼栴檀。结习镇如此,觉生良已难。聊因甘雨足,稍为畅怀宽。调御无忧喜,金刚四句观。”自此以后,觉生寺又成为了京师“甘雨足”的祈雨场所。
觉生寺虽是皇家寺庙,平时香火亦很旺盛,尤其是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届时游人多慕大钟之名来此游览。庙内香烟缭绕,钟鼓齐鸣,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根据文献《燕京岁时记》记载觉生寺庙会:“每至正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十日。十日之内,游人坌集,士女如云。长安少年多驰骤车马以为乐,超尘逐电,劳瘁不辞。一骑之费,有贵至数百金者。岂犹有金台市骏之遗风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