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2871):明吴门四家仇英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卷

标签:
吴门四家故宫博物院仇英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卷中国美术馆 |
分类: 北京瞬间元明清书画 |
在中国美术馆“回眸600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看仇英《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卷》。
仇英作品还可参见北京瞬间系列《111明四家之仇英》、《167明仇英归汾图和仇英(款)饯行图》、《2030明四家仇英(款)春夜宴桃里园图》、《2377明仇英捣衣图》。
中国美术馆网站资料:
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苏州是座历史文化古城,明清以来出现了“明四家”为首的吴门画派和娄东画派等。晚清民初,苏州画家或自由结社,或远赴海外,在以吴湖帆、颜文樑、庞薰琹、吴作人、宋文治等苏州籍艺术名家为代表的引领下,开辟了现代吴门创作新路。新中国建立后,苏州名家费新我、张辛稼等脱颖而出。此次特展共展出作品164幅。其中明清作品29件套共71幅,均为故宫博物院的典藏精品,其中明四家、清初四王、董其昌、陈淳等画家的重要作品均会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
仇英(约1505—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绘画。移居苏州后得识文徵明,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形成以严谨劲利为主调的艺术风格。中年时画名渐起,经常接受富商和收藏家邀请,至其家中作画。嘉靖十六年(1537年)应昆山鉴藏家周凤来延聘居其家六年。尔后又至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长达十余年,其间广泛接触、观摩和临摹古代名迹,技艺大进,尤其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和青绿山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晚年与文徵明父子及其门生交往密切,又吸取了“吴派”文人画之长,使作品增添了清雅的气息,其声誉与沈、文、唐相并埓,有“吴门四家”之称。仇英的山水以青绿重色为主,主宗赵伯驹和南宋“院体”,写景真实又有所理想化,布局宏大繁复兼具明快清朗,绘建筑工致精确而不刻板,山石勾勒中兼施皴擦点染,规整中见放逸。画树则勾勒、渲染、夹叶、点缀并用,灵活多变,设色浓艳鲜丽,又注意色调的统一与柔和,显得艳而不媚。人物画亦以工笔重彩为主,尤善仕女,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有“仇派”仕女之称。其作品雅俗共赏,对传统的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有重大的发展。
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
《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卷,明,仇英临绘,绢本,设色,纵33cm,横723cm。
本幅款署:“吴郡仇英实父堇摹”,钤“实父”、“十洲”印2方印。此幅为仇英的摹古之作。仇英中年以后,曾先后在大收藏家周凤来和项元汴家客居近20年,得以广泛观摩宋、元名迹,摹古技艺精深。《中兴瑞应图》卷为南宋萧照所作,取宋高宗赵构即位前的种种瑞应传说为内容,根据曹勋辑“瑞应诸事”所写赞文描绘而成,是一幅歌颂赵构重建王朝的作品。原作共12段,曾藏于项元汴家,仇英因此得到观摩机会。此卷临本共4段,用笔粗健,设色精细,图中建筑的比例、形象、风格以及细部都极其忠实于原作,再现了萧照绘画的神髓,可谓“下真迹一等”。也有古建筑研究专家认为仇英的楼阁画只是在临摹宋画时才有出色的表现,而其自己的创作则逊色一筹。撰稿人:傅东光
萧照(生卒年不详),濩泽(今山西阳城)人。宋画家李唐的弟子,画法酷似其师。绍兴中入画院,善画山水、人物、舟车、屋宇、异松、怪石,画风苍琅古野。
《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卷,明,仇英临绘
绢本,设色,纵33cm,横723cm
故宫博物院藏
《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卷(局部),明,仇英临绘
绢本,设色,纵33cm,横723cm
故宫博物院藏
吴门四杰(左起:仇英、文征明、沈周、唐寅)
吴为山,2017年
回眸600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