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2861):中国现存最早日晷(托克托县汉日晷)

标签:
日晷托克托县中国现存最早的日晷“秦汉文明”展国家博物馆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在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看1897年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出土汉日晷。
展厅现场文字介绍,这个日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日晷,是研究古代计时仪器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凤凰网引2010年10月23日广州日报《托克托日晷为现存最早的计时器》:
日晷是大多数现代人都相当陌生的名词,但它与圭表、刻漏一样,在机械钟表还没有发明的日子里,是人们重要的计时工具。在目前已知的日晷中,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托克托日晷是最早且唯一可靠而完整的日晷。
托克托日晷1897年出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原为清末大臣端方的旧藏。此晷以方形致密泥质大理石制成,因石质细腻,曾被称为“玉盘日晷”。大理石的一面刻画图案,另一面为素面。图案精细而复杂,中央为一圆孔,直径1厘米,不穿透,深约1.2厘米。以圆孔为中心,刻出一大一小两个圆周,在内圆和外圆之间刻有69条辐射线,这些辐射线的夹角角度相等,若将空白处的辐射线补足,则恰可将圆周分为一百份。辐射线和外圆的交点上钻小孔,小孔所在的外圆之外,另有一大圆弧,与外圆基本平行,两线之间刻画一至六十九的数字,分别与六十九条线一一对应。数字字体均为严谨的汉篆,成为此晷断代的重要依据。在内、外圆之间刻有一正方形,正方形之外还刻有汉代常见的所谓TLV纹,但这些纹饰都比较粗率不完整,甚至有的还掩去了部分数字,与上述圆周及辐射线风格完全不同,应当不是与上述圆周及辐射线同一时刻所刻。托克托日晷的用法与用途多年来专家有所争论。有人认为它是赤道式日晷,即后世常见的斜置式日晷,晷面与地平面有一定角度的夹角,立于晷中央小孔中的“表”便直指北极,从而以表影测出当地的真太阳时。也有很多专家认为这件汉代日晷是平置式日晷,但在具体用途上也有分歧:有的认为是测定方位的,也有的认为是校定当时常用的计时器——刻漏的。刻漏又称为漏壶,是以漏壶滴水在刻箭上表示出时刻的计时器。由于滴水的速度有快慢的变化,从而在观测时会产生不准确的影响,便可以用日晷进行校准。将晷体放正摆平,在晷心的大孔中立“正表”,在外圆的小孔中立“游仪”,将正表与游仪照准日出、日落时的太阳位置,就可以计算出当日的白昼长度,使掌漏的人员据此调整昼夜漏刻,确定换箭日期。这件日晷的正表、游仪虽均已遗失,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日晷,为研究古代计时仪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国家博物馆刘钧)
国家博物馆网站介绍:展览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秦汉文明”展从全国各文物收藏机构精选出170
日晷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1897年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