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2571):校场头条吴晓铃故居

标签:
校场头条吴晓铃宣武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文化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吴晓铃故居位于西城区(原宣武区)校场头条47号。
吴晓铃(1914-1995)在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语言学、梵文及印度文学的翻译等方面造诣深厚,对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研究颇为海内外学人称道,尤其在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著有《中国文学史》(古代部分、合作),校订及注译剧作有《西厢记》《关汉卿戏曲集》《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译著有古印度戏剧《小泥车》《龙喜记》等。
校场头条47号从外观上最有特色的门前对联。
住户大姐很友善,应我要求把打开的门关上,以便能拍摄一张自己眼中的对联。
凤凰网引2016年9月8日北京晚报《老北京胡同最后的守护人,三十年间用脚步丈量千丈胡同》(张鹏):
北京的胡同里藏龙卧虎,不少文人名士大隐隐于市,安居胡同一隅不为世人所知,舒了先生在寻访胡同探究门联的时候还真遇到了这样的名士。
说起广安门内校场口头条47号的门联,舒了先生不由得感慨那次难得的际遇。当时舒了先生走到胡同深处的这个院落前,看到它的结构是三面平房,唯有坐北朝南是一座二层的砖木结构的灰色小楼,加上上圆下方的窗棂、排列整齐的瓦顶、带雨漏的墙壁,以及门墩、门联、门簪等,整个建筑都给人一种优雅别致的感觉,更吸引人的是院中长的格外繁茂的两株高大的开着粉红色绒花的合欢树,以及大门上典雅古朴的金文门联。可是,舒了并不认识金文,不知道门联的涵义,他只好抄下来四处请教。
在寻访中,他才知道,那个小院的主人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吴晓铃,吴先生通晓多种语言,尤其精通梵文,曾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他所看到的院中那棵合欢树就是1958年吴晓铃先生和夫人亲手种下,合欢树又叫棔树,通常人们认为它是男女间纯洁爱情和美好婚姻的象征。主人把二层小楼的书房命名为“双棔书屋”,这四个字出自著名画家李苦禅之手,“双棔”意指吴先生和妻子共同栽培的两棵合欢树,也寓意着他们美满幸福的婚姻和爱情。然而,唯有门上那副金文的门联,舒了四处求教却无人知道,他愁得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轻轻敲了几下大门,不一会儿,大门真的开了,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面容清瘦的老妇人和陪伴她的年轻女子,舒了赶紧讲明来意,向老人请教门联的涵义,老人说那几个字是“宏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意思是文章博大恢弘世间无比,能做大事成大器者易为人师表,门联出自吴先生的友人,书法家、考古学家、曾任商务印书馆馆长的孙壮之手。这位为舒了解开心结的老人便是吴晓铃先生的夫人,文学及翻译家石真女士,当时吴先生已经过世,合欢树仍在,却留下一人形只影单。后来,舒了又多次经过这个小院,他看到门联上的字迹一年年暗淡下去,后来听说吴夫人也故去了,最终,那两棵繁花似锦,长得比楼还高的的合欢树也不见了。
搜狐网《矗立在胡同里的立体书卷》(沙立功《刻在大门上的家风》):
原宣武区校场头条47号是吴晓铃先生的故居,门扉上镌刻着在京城很有名的篆书体门联:宏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
这是20世纪40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北京分馆馆长孙壮先生撰文并书写的。20世纪末,在留存的四合院门联中,用篆体书写的只有几副了,吴先生故居的这一副是保存最完好、字迹最清晰的。吴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致力于古典戏曲小说、版本目录校勘以及梵文和印度文学的研究,曾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名校任教,曾获巴黎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及印度国际大学荣誉博士称号。其故居门联的上联就是对吴先生博学多才、著述甚丰的最好评价。吴先生心地善良、待人和蔼、关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深受学生爱戴的有德师长。含有“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句意的下联,是对吴先生品德的高度赞扬。短短的门联里,把“德”和“才”两方面都谈到了。
校场头条47号
校场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