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2017-09-20 08:13:03)
标签:

台湾会馆

大江胡同

云间会馆

福德禅林

历史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台湾会馆位于东城区(原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

看资料介绍,台湾会馆原名全台会馆,原址在原宣武区后铁厂胡同,台湾籍进士施士洁在朝为官,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左右在现址建台湾会馆。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共23间房,均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90平方米。1949年后变成民居。20世纪80年代在原址重建。1993年曾进行过修缮2009年台湾会馆的修缮扩建工程开工。

到现场看,台湾会馆一门向东,面向前门东路;一门向北,面向大江胡同。

2010年5月8日中国网《百年台湾会馆全新开张 保留清末建筑原貌》(张迪):

始建于1890年前后的台湾会馆,在历经近120年的历史风雨后重新开张。5月7日,台湾会馆重张暨台商入驻崇文台湾商务区签约仪式在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举行。北京台湾会馆是大陆唯一的一所台湾会馆,曾经是来京求学、赶考、经商的台湾同胞的落脚之地,是北京重要的涉台历史文化遗产,是台湾与祖国大陆联系的历史见证。

面积扩为原来九倍保留清末建筑原貌

台湾会馆最早是清朝一台籍京城官员购置的一处四合院,进京赶考的许多台湾学子曾落脚此处。

重新开张的台湾会馆总建筑面积由原来的400平方米增加到 3800多平方米。2009年9月,在前门地区整体改造过程中,崇文区完成了台湾会馆的修缮扩建工程,2010年4月完成了内外装修工作,重新开张的台湾会馆距离天安门广场最南端的正阳门约500米。修缮后的台湾会馆在原址基础上,又包括了相邻的两处院落和地下一层,地上由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组成,保留了清末的建筑原貌。重张后的台湾会馆把相邻的云间会馆和福德禅林一并作为新台湾会馆统一使用,并充分挖掘利用地下空间。

打造四个功能区

重新开张的台湾会馆的使用功能得到极大提升,馆内设置了京台交流史展区、贵宾接待区、多功能会展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等四个功能区。台湾会馆内,还将以台湾多元民俗风情、传统戏曲、街头艺术、老街风貌为题材,打造台湾风情集市。同时,打造台湾美学生活馆,推广台湾生活美学理念,展现台湾美学商品。会馆重张之际,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举办的“中华魂京台情”京台交流史展也同时开幕,共展出照片400余幅,实物、史料约110件。

打造台湾商务区9月30日全面开市

此次台湾会馆重新开张的同时,在故宫和天坛之间,以台湾会馆为中心,沿大江胡同两侧连通前门大街和前门东路,还将打造台湾商务区,总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将打造原汁原味的台湾风情市集,建造阿里山广场和台湾老街等,使其成为前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台湾商务区已和台湾70家商户初步达成意向,未来将有300余家商户入驻,按照计划台湾商务区将于9月30日实现全面开市,台湾商务区将打造集台湾主题旅游、商业、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京台多元交流交易平台。

新华网引2015年8月13日北京青年报《前门台湾街开业5年黯然退市 商户从117家骤降到4家》(李佳):

昨天,前门大街台湾街面临关张,现场只有寥寥几家店铺仍在营业,工人正在将美食街的桌椅板凳搬走

观察动机:2010年年底,位于前门大街大江胡同的台湾街隆重开街,然而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发现,经营5年的台湾街商户由鼎盛时期的117家骤降到目前的4家,实际上台湾街已经被逼出前门。近期,前门大街的管理方宣布将前门大街打造成“非遗大街”,但这样的改变能否扭转颓势,前景似乎仍未清晰。

现场台湾街仅4家商户坚守

5年前,伴随着“电音三太子”踩街祈福、热闹的鼓阵,精彩的布袋戏等台湾特色节庆活动,坐落在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中心地段的台湾街开街。当年的盛况,市民曹女士仍记忆犹新。“那会儿台湾街可繁华了。美食城到了晚上全是带着台湾腔的吆喝声,蚵仔煎、酱爆鸡排等台湾小吃吸引了很多游客,不少摊位前排起长队。”然而当年的繁华,在5年后竟是以一种失败的退出而结束。昨日,空荡荡的台湾街鲜有游客。街口处的牌匾、阿里山广场的小火车还在,但通往地下美食城的扶梯已经停用,房屋的顶棚玻璃开裂,美食城内的桌椅正被工人拆卸运走,现场一片狼藉。街的东侧,当年特色之一的邓丽君音乐生活馆早已人去楼空,外墙仅存的一张邓丽君照片已经被日光晒褪色。台湾美学生活馆内,仍能看到部分商户遗留的杂物。北青报记者统计发现,整条台湾街的商铺从鼎盛时期的117家,只剩下如今的4家勉强经营。

商户:商品没特色、租金过高

对于台湾街衰落的原因,商户们有一肚子的苦水。“台湾街最大的弊病是台商经营的商品没有特色。台湾的文化内涵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销售台湾雨伞的台商施贤德说,他是整片商业街仅剩的四家商户之一。在台湾街发展的鼎盛时期,施先生的雨伞店顾客盈门,每月营业额有三五十万元,利润达30%以上,算下来每月净收入也很可观。但近年由于游客大幅减少,他只能靠参加各种展会进行贴补。“很多游客过来看并没有发现特别有特色的商品,以后就不会来了。慢慢的,整个街区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施先生透露,前门台湾街出现大规模商户撤离其实从2013年就开始显现,最后一拨有十几家商户也在今年春节撤离。除了商品没有特色,昂贵的租金也令商户头疼。目前,台湾街商户的日租金为每平米15元,这一价格高于前门大街平均每平米10元的日租金,随着台湾街游客数量的逐年下降,很多商户已经对高昂的租金吃不消,多次向相关部门提出希望降低租金的要求。“如果租金可以降到5元左右,商户们还是可以撑下去的。”施先生说,仍在留守的4家商户都在苦等新的租约政策,但相关部门迟迟没有消息。此外,施先生认为管理方对台湾街的宣传不到位,没有完善的市场宣传,知之者甚少。“2013年管理方换了新领导,很多商户认为换领导以后,经营政策会随之转变。”他推测,这也是台湾街没落的原因之一。

顾客:价高不亲民 停车不方便

台湾街走到今天的惨状,不少顾客也感到惋惜。市民李女士回忆,前门台湾街生意最火的时期就是2011年的7月到9月,从那之后就开始“走下坡”。“台湾街的小吃价格不便宜,两个人要一百五十多块钱。”李女士说:“台湾小吃价格贵,尝尝鲜也就够了,和紧邻的鲜鱼口物美价廉的老北京小吃相比,顾客肯定觉得不值,来的人自然少了。”市民郭先生则对前门地区的停车现状不满,“前门附近没地方停车,平常没事是不会开车去逛前门的。”其实,前门是有停车场的。但这处建于2013年的停车场由于缺少宣传,很多人并不知道,间接影响了台湾街的生意。

专家:台湾特色的会、展、演没有结合

在专家眼中,台湾街的衰落是一种必然趋势。一位接近前门大街商业运营的业内人士向北青报记者透露,近期几位台湾文创界大佬谈起前门台湾街的败北,总结的原因是没有将台湾特色的会、展、演等结合在一起,而是以零售、餐饮美食为主。“其实台湾美食脱离台湾本地就已经没有特色了。”他说。该人士称,上次前门大街的转型是在2013年9月,北侧以北京老字号风情为主,中部是台湾商务街,南侧主打高品质家庭消费,但由于对顾客构成了解不够,台湾街的定位仍以经营旅游纪念品为主,北京本地人不愿来逛,外地游客很少花钱购买,种种原因导致台湾街定位始终不够精准。

延伸未来前门大街将成“非遗大街”

台湾街退出前门大街之后,前门地区的商业格局将如何规划?不久前举办的前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上,前门大街发布了新的整体规划,大江胡同沿线、台湾会馆周边的空置建筑将最先被利用起来。首个示范项目苏绣馆坐落在大江胡同南侧,预计10月试运营。目前负责前门非遗博览园运营的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永军介绍,“园区将按照一街(中国非遗大街)、两核(非遗博览馆、非遗大戏院)、三区(非遗博览区、非遗体验区、非遗创意区)的布局建设,为了保证园区风格统一,新建建筑也将是明清风格。”据北青报记者了解,目前前门大街游客每天有20多万人次,但如何留住这些游客,让他们在这里花钱确实值得研究。至于今后前门大街定位“非遗”能否抓住消费者心理,多名业界人士普遍的感觉并不乐观。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台湾会馆,前门东路一侧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台湾会馆,大江胡同一侧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大江胡同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北京瞬间(2428):大江胡同清台湾会馆

有关媒体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