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2535):珠市口东大街明铁山寺

标签:
珠市口东大街铁山寺历史文化文物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铁山寺位于东城区(原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217号。
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2013年)
铁山寺始建于明代。2006年前后进行了复建。
到现场看,红门紧闭。铁山寺东侧建了一组仿古建筑。
凤凰网引2011年8月3日新京报《胡同迷拍图万张建“胡同资料库”》摘录:
2005年,张巍和“拍记队”成员拍下珠市口东大街217号的铁山寺。他们从当地居民那儿得知,因为修路,铁山寺的山门已拆除,但大殿保存完好。2006年1月,“拍记队”再次到来时,发现铁山寺正在拆除。“马上给媒体打电话希望保护,后来在旁边建了一座新庙。”张巍说,“虽然复建意思不大,但后人至少能知道这儿曾有一座明代铁山寺。”
网易网引2013年11月25日北京晚报《这些人在铁山寺捣鼓啥?》
本报讯(记者王琪鹏)2007年就已完成复建的铁山寺,从上周开始又有人在院内施工。工人们在院内刨沟砌墙,盖房圈树,引来城管和街道办事处制止,但施工照旧。最稀奇的是,工人们对自己在盖什么以及雇主是谁,一概“不知道”。
铁山寺位于珠市口东大街217号,建于明代,距今有近500年历史。后来,不少居民住进寺里,铁山寺成为大杂院。居民杨先生介绍,2006年,政府对铁山寺进行了复建,并于2007年完工。此后一直大门紧闭,并不对外开放。如今的铁山寺,是东城区挂牌的普查登记文物。而在上周,一群工人进入寺内施工,在里面不知盖些什么。杨先生说,工人们将复建文物的一面院墙扒掉,又重新砌墙,还搭起了一间小屋,将院内的一棵香椿树圈了起来。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铁山寺,发现门口已经堆了两大堆建筑垃圾,旁边还码放着施工用的砖块。院内,工人们将地面刨沟,几间屋子都装上了暖气片。在院内西侧,一座小屋已见雏形,工人们正在搭建屋顶。和寺庙内其他房屋相比,这座小屋显得不伦不类。紧挨着小屋是一棵直径约40厘米的香椿树,为了方便施工,部分树根已经被铲断。不过,工人们却表示,他们不会砍这棵树,否则就会被罚钱。至于院内是要盖什么,以及谁让这么做的,工人们都表示:“不知道。”“不知道是要盖什么,听说是要往外出租。”杨先生说,他觉得事有蹊跷,立即将这件事反映给了城管。城管表示,这属于违建,于是叫停了施工,但是没过两天,工人们又干上了。铁山寺的北侧是前门街道办事处的办公楼,可以说,铁山寺内的施工就发生在街道办的眼皮子底下。杨先生说,他也曾经找过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过来拍照之后便再没有了下文。今天上午,记者致电东城区文委了解情况。工作人员表示,施工方曾于上月备案装修,但具体施工情况他们并不掌握,将请示上级后派工作人员到现场调查。记者随后又致电前门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此前曾有居民反映过此事,街道也曾和城管到现场叫停施工,但现在是什么情况他们并不知情。“不知道是怎么处理的,我们没有执法权,城管有执法权。”记者最后致电前门城管队,城管队员表示,在被叫停施工后,施工方曾拿着图纸来找城管队,“听说是在红线以内”,但具体情况还在调查中。
2013年11月27日首都政法综治网引千龙网《寻访铁山寺》:
铁山寺就在北桥湾的西边,两广大街的北侧,如果不是新建的大楼遮挡,一眼就能够看到。读中学的时候,我们坐23路公共汽车回家,都要在这里下车,我往北去打磨厂,他往南走鞭子巷。这一站叫做三里河。三里河这个地名,现在在北京地图上消失了。三里河自明朝到清中叶时确实是一条河,从前门的护城河由西北往东南流来,一直流到左安门。当初的河面很宽,可以跑船。这一带有名,不仅在于有一座汉白玉的三里河桥(1953年修路的时候曾经在这里挖出此桥又被原地埋下),还在于河的两岸各有一座庙宇相互呼应,南岸的是明因寺,北岸的就是铁山寺,都是明朝时候建的古寺,《帝京景物略》和《宸垣识略》分别都有记载。所谓的北桥湾,因在桥北而得名。铁山寺,就紧靠着北桥湾的西边。我读中学时,铁山寺前面变成了一座挺大的副食品商店,把铁山寺挡住了,但是没有毁掉,红漆的大门,轩豁的庭院,院子里的两株古槐,正殿左右的两座二层配楼,一一都健在。它西边靠着靠山胡同,胡同边上是一个小酒馆,胡同里面有一个公共厕所,站在里面撒尿能够看见它后院的房顶。
有同学带路,轻而易举就找到了铁山寺。旁边的小酒馆没有了,后面的公共厕所居然还在。由于院子和大门都不在,正殿就在小马路牙子前,东西山墙都被拆得裸露出来,一点也没有当年辉煌的影子了,以为是即将拆的老房子。只有旁边一株石榴树,没有发芽的枯枝干摇曳在风中,虽然也有岁数了,肯定是后来栽下的。不过仔细瞧,屋檐房脊的雕刻,斗拱飞檐的古朴,还是和四周其他的老房子拉开明显的距离。特别是正面窗户上面房梁的彩绘,依然非常清晰,虽然落满尘土,颜色还是很鲜艳,难得透露着一些历史的隐语。正殿后面西边有一座红色木门,也有年头了,是通往中院的侧门。铁山寺是座三进三出的寺庙,进了中院,大殿还在,东配殿也还在,但西配殿和后院已经荡然无存,由于变成了大杂院,后接出的房子如同丛生的蘑菇,挤得院子力不胜负。一株老香椿树,瘦削的枝条剪影一般衬在闹市的空中,或许多少还能品味出一点往日的沧桑。从院子里走出一位要去上公共厕所的老街坊,我拦住了他请教,他告诉我们,解放初期他们刚搬进来的时候,庙里的和尚还在。前院的那两株古槐,1999年扩路的时候才没的,东西配楼是前两年才拆掉的。可惜了,他摇摇头说:已经有人考证出来,是明朝正德1515年修的呢,快500年历史了。他说的没错,是那时一个叫做宗洪的和尚募化修建的,和尚的法号叫铁山,以后人们就把庙叫做铁山寺。在南城,铁山寺并不算很大,但因为年头老而有名,明重修三里河桥的石碑就藏在它里面。民国时期,它成为了办丧事的主要庙宇之一,特别是南城富商的丧事,都是要到这里来办的。可以想象,即使那一阵,铁山寺也是香火鼎盛的。用河对岸明因寺的吟咏诗句,说它是一点不差的:深藏朝市钟相近,才过城闉月便幽。如今,明因寺早已不在。在铁山寺附近,远的不说,就在这条两广大街南北两侧原三里河两岸,精忠街上曾经最恢弘的精忠庙,鲁班胡同里的后起之秀鲁班馆,清华街的清化寺,红庙街的弘济寺、冰窖厂的乾泰寺、薛家湾的关帝庙、东柳树井的大慈庵……都没有了。安国胡同的安国寺,虽然只剩下了东配殿,前两年还有,修两广大街盖楼,被踩在家和家美大楼底下了。如今,要想寻前朝旧寺,这一带铁山寺是硕果仅存,虽然已是老态龙钟,风烛残年,毕竟还能够触摸到当年依稀的模样。因为说不准哪家房产商看中了那块地盘,它就有可能在顷刻之间化为瓦砾。老北京就是这样在路和楼的双重进攻中,一点点丧失着它历史的魂儿和味儿。然后,我们再自作多情而得不偿失地盖一些假古董,马后炮式的做一些心理上的自我安慰,在城市建设中寻找无法对称而拙劣的平衡。
珠市口东大街217号
珠市口东大街
相关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