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2251):西太平巷清王士祯故居(二)

标签:
西太平巷王士祯琉璃厂东街文化历史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王士祯故居位于西城区(原宣武区)西太平巷20号。
曾写过《北京瞬间(1260):西太平巷清王士祯故居》,记载位于西太平巷5号。承网友k75030-zhnr6指出5号是旧门牌号,现在为20号。
后来看一些资料,如2013年3月22日北京西城报《加强名人故居保护利用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王彬)记载,西城区西太平巷20号是王士祯故居。2016年10月23日散文网首图北京记忆《文人笔下的北京》记载,王士祯故居位于西太平巷20号,为一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北房6间,前廊后厦;东西厢房各3间;南房6间带前廊,东侧1间为大门道。
有资料记载王士祯故居位于原琉璃厂东街火神庙西夹道5号。
近期重去西太平巷,拍了西太平巷20号的照片,再发一次,表示对网友提示的感谢。
王士禛(1634-1711年),字子真,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人。他幼承家学,早慧聪颖,18岁中举,25岁中进士,26岁授扬州推官,康熙十七年(1678)特旨入翰林,成为清代汉臣由部曹改词臣第一人。此后历任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事、经筵讲官、兵部督捕右侍郎、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累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以失出降官,康熙四十九年(1710)降旨复职,康熙五十年(1711)故于新城。身后因避雍正(胤禛)讳,被改名士正,乾隆时诏改士祯,并赐谥文简。他一生勤于著述,主持文坛,以诗名世,著述多达30余种560余卷,独创诗论“神韵”说,蜚声海内,被誉为“一代正宗”、“文坛领袖”。
王士禛一生著述等身,而就成就、贡献、影响而言,最大者当属诗学方面。他为官四十余年,但吟诗和研讨诗艺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官居何处,政务繁闲,不废登临吟咏,结交风雅文士。王士禛一生创作五千余首诗,其诗内容、格调不尽一致,集中阐发了自己的诗歌理论,成为清代“神韵”诗的卓越代表,故诗学作品也是《全集》辑录之重点。
王士禛生前刻诗甚勤,单刻的诗集有二十余种,临终前删繁就简,多有删汰。《带经堂集》中有《渔洋诗》、《渔洋续诗》、《蚕尾诗》、《蚕尾续诗》四集,收诗三千余首,未收者尚有早年之《落笺堂诗》,汇刻《渔洋诗集》所删汰之诗也多达数百首。为尊重其意,《全集》仍以《带经堂集》中四诗集为主体,《渔洋诗集》未收之《阮亭诗集》、《阮亭壬寅诗》等集以及《同人集》中诗依作期先后,另编为《落笺堂诗》、《渔洋集外诗》,分别置于《渔洋诗集》之前后。此举既顾及了王士禛生前删存作品之用心,又最大限度地辑录和保存了其所有作品。另外,王士禛尝“日了公事,夜接词人”,也曾填词、评词,以小令为佳,但数量不多,《全集》收录了其词集《衍波词》。
诗词之外,王士禛常倡议古今典制和人事、评论政务得失、辨别事理真伪、稽考亡佚、点评诗文、存文献掌故等,著述了大量散文、笔记、杂著等。《带经堂集》有《渔洋文》、《蚕尾文》、《蚕尾续文》三集。而集外佚文为数甚多,有散见于他书者,如吴嘉纪《陋轩集序》、查慎行《初白诗抄序》、与颜光敏、冒襄等人书札数十通;有的尚存其手稿,如与林佶、汪扶晨书札数十通。《全集》亦依次汇入《带经堂集》三文集,集外佚文汇编为《集外文辑遗》。王士禛在出使秦蜀、南海时著有《蜀道驿程记》、《皇华纪闻》、《陇蜀馀闻》等杂文,不仅记行程、经历,还采掇故事、考古述今。康熙二十八年(1689),他汇录以往多年笔记杂录为《池北偶谈》,后有《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分甘馀话》,专著《浯溪考》、《国朝谥法考》等。
西太平巷20号
西太平巷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