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2276):辽代韩佚的越窑青釉刻花鹦鹉纹碗(文物年代标注不一)
标签:
首都博物馆越窑青釉刻花托盏韩佚韩延徽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在首都博物馆瓷器展厅,看越窑青釉刻花鹦鹉纹碗、越窑青釉刻花盏托等一组越窑瓷器。博物馆网站介绍越窑青釉刻花盏托是五代越窑秘色瓷的代表作品。
在展厅现场标注瓷器年代为北宋(960-1127年),但在首都博物馆网站上标注为五代(907-960年),不知哪一种更准确?
在首都博物馆北京历史展厅展出有磁州窑萧何月下追韩信图三彩枕,展厅现场标注三彩枕年代为北宋(960-1127年),首都博物馆网站上标注为金(1115-1234年)。
感觉博物馆对自己所藏文物年代说法一致是最基本的底线要求。
这些瓷器出土于石景山辽代韩佚墓。
在北京历史展厅,看韩佚墓出土的银錾花镯、红陶砚等文物。
韩佚为辽国开国功臣韩延徽之孙。
韩延徽(882年-959年),字藏明。幽州安次(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辽国的开国功臣,是契丹最早继续倡导“胡汉分治”的汉族政治家。韩延徽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刺史,韩延徽初期在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手下任职,后奉命出使契丹时被耶律阿保机留用,成为他身边的主要谋士。后辅助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其子孙世代在辽为官,开创幽州韩氏一族。
韩佚,韩延徽之孙,曾任辽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及始平军节度使等职。俣宁年间,授营州刺史兼工部尚书,升任上京副留守加太保,后以平州(今河北卢龙)节度使致仕。
2006年第9期收藏家《辽韩佚墓出土越窑青瓷》(黄绣纯):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八宝山殡葬管理所东院办公区基建施工中,发现一座辽统和十三年(995年)韩佚墓。该墓为砖室穹窿顶,墓门、甬道、墓室及顶部均抹白灰压光绘以壁画,其结构保存完整,壁画色彩鲜艳,绘制精美,为北京地区鲜见。墓主人韩佚出身名门贵戚,家庭显赫,其祖父韩延徽是辅佐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重臣,辽太宗进封为鲁国公,死后葬幽州之鲁郭。韩佚墓志载“葬幽都县房仙乡鲁郭里为西原,从先茔。”鲁郭即鲁国之意,明朝仍称鲁郭,清代又称韩家山。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先后出土辽咸雍五年(1069年)韩资道墓志、金正隆二年(1157年)韩明道墓志,可知今八宝山一带应是韩延徽家族祖茔。韩佚墓内出土器物60余件,计有瓷器、铜器、银器、陶器、漆器、木器等,其中以瓷器最多。值得注意的是墓内出土的几件青瓷属南方越窑系。
首都博物馆网站资料:
越窑青釉刻鹦鹉纹温碗
五代(907-960)(注:展厅现场标注为北宋)
高8.4厘米,口径18.6厘米,底径8.6厘米
1981年北京西郊八宝山辽韩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折沿,深腹,圈足外撇。裹足垫烧,底部有五个条形支烧痕。内口沿刻凹弦纹一周,内心刻划一对首尾相逐的鹦鹉,构成团形图案。釉色青绿,莹润似玉。出土时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图注壶放置在碗内。
越窑青釉刻花鹦鹉纹碗
北宋(960-1127年)
首都博物馆网站资料:
越窑青釉刻花盏托
五代(907-960)(注:展厅现场标注为北宋)
通高8.4厘米。托高8.1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6.5厘米,杯高4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4.8厘米
1981年北京西郊八宝山辽韩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盏荷花形,敞口,弧腹,小圈足,足底有一圈支烧痕。托盘荷叶形,内起托座,高圈足,底部有五个长条形支烧痕,托盘内刻划花卉和小蜜蜂。盏托施青釉,釉质纯净,色调青翠,胎质坚硬,呈灰白色,是五代越窑秘色瓷的代表作品。
越窑青釉刻花宴乐人物执壶
北宋(960-1127年)
越窑青釉刻花托盏
北宋(960-1127年)
银錾花镯
红陶砚
定窑白瓷莲纹盖罐
白瓷渣斗
白瓷葵扣碗
白瓷柳斗钵缸
耀州窑青瓷盏
灰绿釉鸡腿瓶
北京石景山韩佚墓出土
韩佚墓壁画(临摹画)
韩佚墓志拓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