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2159):黄少强《清明时节》

标签:
其命惟新黄少强清明时节中国美术馆历史 |
分类: 北京瞬间近当代书画 |
在中国美术馆“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看黄少强《清明时节》。
黄少强,清明时节
1936年,中国画,137×296厘米,广东美术馆藏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
中国美术馆网站资料:
黄少强(1901-1942年)少时,母孔氏教他习艺,并搜罗名人画卷供他赏玩。后从刘博文学西洋画,从此“爱画入骨髓”。9岁,值辛亥革命前夕,有感于民间疾苦,写了一幅《无告人》以表志。民国9年(1920年)到高奇峰美学馆学画,次年又随高剑父学画,后又至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随刘海粟学画,技艺日进。民国12年,曾束装北上,先后游历了广西、江苏、浙江、山东、山西等地,极目祖国河山,搜尽民间疾苦,为后来的画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从民国15年开始,专意从事美术教育和画艺活动,先后在家乡敦睦小学任名誉校长,在佛山秀德小学、佛山市立美术学院、南海师范学校、广州培桂中学、广州第一中学、岭南艺苑、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等任教。民国24年在广州纸行街通灵道10号创办了民间画馆,设课授徒。次年,又组织“民间画会”,几年之间,师生一起举办了十多次绘画展览,声誉遍南方各地。21年,广州举办“国难画展览会”,广州沦陷后,迁居香港,成立“岁寒画社”以见志,并在港举办抗战画展18次,把所得的款捐献救济难民。香港沦陷后,回广州闭户课徒,后忧愤疾终于乡。著有《止庐题画诗钞》等。黄少强画的风格是以悲凉为其特色,取材于民间疾苦,因之人物画较多。画中重用线条,以高奇峰为凭照,学其设色法不少,不过化繁为简并掺入了西洋水彩画的方法。黄少强奉“法古而变今”为艺术宗旨,摈弃中国画因袭临摹的旧习,主张“到民间去”,“谱家国的哀愁,写民间之疾苦”,其作品悲慨百端,反抗精神激越,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所带来的国势日危、民不聊生的苦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写下了一幅幅血泪的控诉图。描绘了当时被剥削压迫的人物的坎坷遭遇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丑恶相,笔锋犀利,表现力很高。刘海粟为黄少强题画集赞语道:“曾经为了神与王公而制作的艺术,现在恐怕到了为平民而制作的时代了。代表这新时代的作家有一人,便是门人黄少强。”黄少强的画法,出在高氏门下,却又自具一格,以舒卷流畅的书法性线条、水墨与色彩糅合的“没骨”画法自成一格,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人物画语言,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在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的中国画坛上,曾经为时人所广泛称颂。徐悲鸿对黄少强画法的评赞云:“不尚工巧,不法古人,绘形绘色,民之呼声。”(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