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2149):何香凝《狮子图》等作品

标签:
其命惟新中国美术馆何香凝廖仲恺狮子图 |
分类: 北京瞬间近当代书画 |
在中国美术馆“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看何香凝《设色山水斗方》、《闻鸡起舞图轴》、《狮子图》。
何香凝是本次展览在大厅介绍的广东美术百年史中21位“广东美术大家”之一。
何香凝,设色山水斗方
民国,中国画,26.3×33.7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何香凝,闻鸡起舞图轴
1933年,中国画,90.5×35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何香凝,狮子图
年代不详,中国画,1242×100厘米,广州艺术博物馆藏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
中国美术馆网站资料:
何香凝(1878-1972年),1878年出生于香港,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2年冬与廖仲恺赴日留学,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博物科学习,后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成为第一位女会员。由于孙中山要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需要起义的军旗和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样、军用票的图案等等,因而需要人设计图案,把它画出来,出于革命工作任务,何香凝改入东京本乡的女子美术专科学校,所入学科是日本画高等科,专门学习绘画。在这所美术学校,她除接受教师端管子川先生讲授的山水、花卉画外,还每周两次向当时的名画家、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学画狮、虎动物及日本画。
何香凝在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是极为重要的政治家,作为画家的她,擅长国画,以画花鸟、山水、走兽见长,尤工画岁寒不凋、百岁长青的劲松,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花和雄壮威武的狮、虎。所绘动物,运用东方绘画传统笔墨参以西洋画的明暗和透视,造型准确,生气勃勃。她画的狮特为神肖,并寓意深刻。那是她针对20世纪20年代国际间流行把中国比做“睡狮”,便刻意描绘“雄”和“猛”气势的狮子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寄寓着醒狮昂首、振兴中华的心愿。留日期间,她的画作日本画技法、风格痕迹深重。而动物画,特别是雄狮猛虎题材的反复出现,也具有时代意义,与其希望以威武精神唤醒民众不无关系。早期留学日本的作品《虎》(1910)、《狮》(1914)、《菊》(1913)、《马》(1914),是何香凝于辛亥革命前后所作的精品。画风典雅精细、造型准确、构图严谨,笔墨浓淡有韵致,天色的渲染更是带有典型的日本画风格。何香凝多次运用扎实的绘画技巧画雄狮猛虎,神形兼备,且有奋起跃动、搏击勇猛状,使她在日后的中国画坛上曾以擅画狮虎闻名。学成归国,何香凝在与许多画家交往中不断提高对传统绘画的修养,多方借鉴,厚积薄发。其画风逐渐从日本画风格向中国传统绘画风格转承。她与著名诗人柳亚子、金石学家经亨颐、岭南画派巨擎陈树人等书画界名家交往,组成“寒之友社”,在书画创作上多有交流合作,且与柳亚子形成了“何画柳题”的经典合作模式。此时期创作了大量富有文人意境的山水画作及笔法简练的耐寒花木,如铁骨冰心的红梅、凌寒怒放的菊花、经霜傲雪的青松、宁折不弯的劲竹等,画作润泽了日本工笔画和中国水墨画的二种画风,气势宏大,意象雄浑,笔力坚劲,挥斥方遒。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活跃于政坛。其间创作了不少巨型全景式山水画,她试图以我国五代、宋初时的四位杰出山水画家荆浩、关同和董源、巨然的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以雄伟的气势、多层次的构图来表现对祖国山河壮丽的由衷赞美和热情讴歌,即使是寒冬的雪景也显得生机盎然。过去很少画的牡丹、红枫经常在腕底出现,梅花更是坚挺有力。并且老而弥坚,显大家风范,画技亦达到炉火纯青、笔随神驰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