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999):清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标签:
清初四画僧石涛四僧书画展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故宫博物院 |
分类: 北京瞬间元明清书画 |
在紫禁城武英殿“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看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2017年5月16日新华网《北京故宫展出最大规模“清初四僧”书画》报道“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介绍:
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弘仁的代表作《西岩松雪图轴》、髡残《白云钓船图页》、八大山人的《枯木寒鸦图》等名作均在展出之列。
凤凰网引2017年7月5日国家人文历史《身在佛门,心却在凡尘:揭秘“清初四僧”中身份最为显赫的石涛》摘录:
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年,石涛画出了他极负盛名的一件作品——《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画家为数不多的宏图巨制,是为石涛为原礼部侍郎王封溁所作,此次也出现在展览中。画中布满细密的皴擦,层层渲染,点缀以灵动的苔点在山头、数顶、水边,技法变化多端。石涛擅长用笔墨书法情感,最擅长点墨,点的浓淡和大小十分随意,位置也在画中各处,有一种豪迈奔放之美,“法无定法,气概成章”。
故宫博物院网站“搜索·藏品·绘画”栏目资料:
《搜尽奇峰图》卷,清,石涛作,纸本,墨笔,纵42.8cm,横285.5cm。
画卷迎首处,石涛自题:“搜尽奇峰打草稿”,钤“老涛”。画尾的空白处,有石涛于画兴之余所题写的长篇画论:“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时辛未二月,余将南还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钤“苦瓜和尚”、“冰雪悟前身”、“石涛”。
后隔水及尾纸,有墨香堂、陈奕禧、徐云、叶河音布等家题诗和题记。全幅钤鉴藏印数十方。
此图是他50岁云游京师所作。图中有一段对长城的描绘,这不仅是长城图像首次在山水画中出现,同时,也印证了此画的写实性以及作者所提倡的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学观。该画在表现上,于奇险中见雄浑,严谨处寓虚空。虽看似笔墨豪放,皴擦点染尽在无意,而在整体上却把握了峰峦层次,云气走向及林木隐现的神韵。特别是,它的构图虽然充塞满纸,却丝毫不失疏朗空灵,这的确是只有搜尽奇峰才能炼就出的本领。
《听帆楼书画记》著录。
网易网引2017年4月30日澎拜新闻网《故宫把武英殿展厅给了遗世独立的清初“四僧”》摘录:
如果我们要从众多石涛画作中只选一件他的代表作,那么一定是这件《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了。此画对于石涛艺术成就而言,堪称其绘画的巅峰绝品,对于中国绘画史而言,亦具有划时代的标杆意义。这幅作品是石涛50岁时为友人所画,此时正值他北游京师之际。画中构图将自然界南北方山水有机结合起来,峰峦重列,丛林茂密,水岸相连,曲径流溪时隐时现,古桥房舍掩映其间。全卷景物描绘,疏密得当浑然一体,笔墨点染纵横随意。此画的创作既涵盖了宋元传统山水之技法,又囊括了画家游历各地山川之精粹,构图奇绝,气势恢宏,酣畅淋漓,极富个性,展现了画家以“众法成我法”的艺术境界和笔墨功力,是石涛山水画的集大成之作。石涛更在卷后题语中,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山水画创作理论作详尽阐述,从言辞中可以看出,石涛对当时京城主流画坛摹古之风已有深刻的认识,也知道自己以“无法之法”作画被批评为不守规矩的“纵横习气”。因此,他在反驳摹古派不识自然真山水的同时,也强调自己学古人是“不舍一法”的,而且自信自己对古人山水创作的理解,高于那些只知盲目摹学某家某派者。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新华网报道画展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