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996):清初四僧石涛

标签:
石涛四僧书画展清初四画僧明末清初故宫博物院 |
分类: 北京瞬间元明清书画 |
在紫禁城武英殿“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看石涛作品。
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
其一:故宫博物院网站“探索”栏目
石涛(1642—约1718年),俗姓朱,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灭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号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工于诗文,擅绘山水、兰竹、花草及人物。其笔情纵恣凝炼,独具创新,对扬州画派和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极大。与清初画坛朱耷、髡残、弘仁合称“清四僧”,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针对画坛时弊提出诸多精辟见解。
其二:故宫博物院网站“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栏目
纵肆清奇—石涛
石涛(1642-1707年),原名朱若极,广西桂林人,明靖江王后裔。他出生不久即遭遇国变和家变,遂由家臣护送逃至全州避祸,后在当地湘山寺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其款印中也有作“元济”者),字石涛,别号济山僧、小乘客、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大涤子等。从此,石涛开始云游四方,足迹遍布湖广、苏浙皖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交各方朋友,以禅宗悟画理,以自然养画境,于当时画坛盛行的摹古风气之外,独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遂使艺名日隆。石涛曾因两次迎驾康熙南巡,而于1690年受邀北上北京,以期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但居京不到三年便南还,再次游历苏、皖各地,并逐渐公开了自己明宗室的身份;晚年回到扬州定居,建大涤草堂,出佛入道,靠卖画为生。
石涛是“四僧”中年龄最小,也是传世作品数量最多,题材最丰富的一位画家。他一生以诗画立身,其作品风格多变,个性鲜明,故颇受当时及后世鉴藏者所欣赏喜爱,这其中既有前朝遗民,也有当朝贵胄;既有文人隐士,也有巨贾富商。而他所提出的画学理论,更是对清代及近现代中国写意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美术馆网站资料石涛生卒年为1642年、1707年。
纵肆清奇—石涛
紫禁城武英殿
2017年7月13日搜狐网《“四僧”作品:市场焦点真假难辨》摘录:
全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石涛的作品有1000多件,髡残作品存世量不到100幅,这在徐邦达所著的《古书画伪讹考辨》中有提。而弘仁的作品传世亦不足200件。王亦旻讲道:“作为目前世界上收藏‘四僧’作品最主要博物馆之一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髡残作品21件(套),其中此次展览展出的4幅大轴作品,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弘仁和髠残的创作高峰期都集中在他们四五十岁的时候,全世界的收藏品中,弘仁有极少的早期作品,髡残则没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四僧”作品全部是1949年之后以各种方式入藏。其中,石涛的作品《高呼与可》在1996年以400多万元的价格被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购得。徐邦达曾说过,《高呼与可》是石涛作品中既精又少的作品之一,非常难得,属于文物中的一级品。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北京故宫才得以入藏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