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961):清初四僧髡(kun)残

标签:
明末清初清初四画僧四僧书画展紫禁城武英殿髡残 |
分类: 北京瞬间元明清书画 |
在紫禁城武英殿“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看髡残作品。
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
苍浑幽邈—髡残
髡残(1612-1673年),俗姓刘,字介丘。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法名智杲、大杲,字石溪,号髡残,又号白秃、电住道人、石道人等。他出于个人信仰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家为僧,在同乡诗人龙人俨的家庵中修行。1658年,髡残承接觉浪禅师的衣钵,成为曹洞宗传人并奉命主持南京祖堂山幽栖寺。髡残学养深厚,能诗工书,长于山水画。他受明末董其昌的绘画思想影响,尊重传统,并从董其昌上溯“元四家”,取法黄公望、王蒙、吴镇以至五代董、巨。在师古的基础上更注重写实、创新,突破前人成法桎梏,得天地造化之助。擅长使用秃笔、渴墨,以繁复丰满的构图,浑厚绵密的皴染,温暖高古的设色、雄阔跌宕的气势在画坛独树一帜。同时,他擅长借题画诗文表达他对宇宙、人生的感悟,阐述禅学思想,是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清初四僧”之一,其艺术思想与风格对中国近现代绘画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美术馆网站资料:
髡残,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年不详。俗姓刘,字介邱,号石谿,又号白秃、电住道人,湖南武陵(今常德县)人。四十三岁后长居南京。据说,他青年时曾参加南明何腾蛟等人的军队,投入了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隐居桃源深处,于四十岁出家做了和尚。其后,便到各地云游,与高僧们参究禅学。四十三岁(1654年)到了南京,住在城南大报恩寺,有时住栖霞寺和天龙古院,晚年定居牛首祖堂山幽栖寺十余年,一直到老终。顺治十三年(1656年)髡残和清代学术大师顾炎武结为朋友,一见如故,情投意合,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切磋学问。他最知己的朋友是程正揆,二人既是同乡,又是佛教徒,都擅长诗、书、画。顺治十四年程辞官后回到南京,常去栖霞、牛首,髡残老年多病,去城里看病,也是宿在程氏家。他们共同商讨艺术,鉴赏书画,一起作画。当时“金陵八家”中之龚贤对他们二人的艺术推崇至极,龚在给周亮工题程正揆《山水册》里说:“金陵画家能品最夥,而神品、逸品亦各有数人,然逸品首推二谿:曰石谿,曰青谿。石谿,残道人也,青谿,程正揆侍郎也,皆寓公。残道人画粗头乱服,如王孟津清书法家王铎书法,程侍郎画冰肌肉骨,如董华亭明季书画家董其昌书法。百年来论书法则王、董二公应不让,若论画艺,则今日两谿又奚肯多让乎哉。”可见髡残、程正揆在南京画坛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了。
苍浑幽邈—髡残
紫禁城武英殿
2017年7月13日搜狐网《“四僧”作品:市场焦点真假难辨》摘录:
全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石涛的作品有1000多件,髡残作品存世量不到100幅,这在徐邦达所著的《古书画伪讹考辨》中有提。而弘仁的作品传世亦不足200件。王亦旻讲道:“作为目前世界上收藏‘四僧’作品最主要博物馆之一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髡残作品21件(套),其中此次展览展出的4幅大轴作品,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弘仁和髠残的创作高峰期都集中在他们四五十岁的时候,全世界的收藏品中,弘仁有极少的早期作品,髡残则没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四僧”作品全部是1949年之后以各种方式入藏。其中,石涛的作品《高呼与可》在1996年以400多万元的价格被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购得。徐邦达曾说过,《高呼与可》是石涛作品中既精又少的作品之一,非常难得,属于文物中的一级品。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北京故宫才得以入藏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