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1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

标签:
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秘色瓷 |
分类: 秘色瓷元青花宋汝窑 |
在故宫博物院“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览,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瓷器和有关工具。
司岙窑址出土瓷器是这次展览的最大数量部分。
这次展览分了若干专题。有的展柜没有文字说明(有说明的展柜很多文字和展品并不匹配),不知是否接前一个展柜?集中看秘色瓷不太容易,把这些散户按收藏单位分别记录下来。
好在欣赏瓷器主要是感觉,不必太刻板。
故宫博物院网站《“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览开幕》摘录: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后司岙窑址出土文物120件组。除少部分越窑普通青瓷外,多数为秘色瓷器。器形丰富多样,既包括过去已知的八棱净瓶、花口碗、花口盘、罐等器形,还包括长方形枕、穿带壶等新器形,丰富了秘色瓷的产品面貌。展品中还包括大量的窑具,有匣钵、垫饼、支具等。秘色瓷釉色的关键,正在于这些专用窑具。装烧秘色瓷的窑具用瓷土制作而成,装入瓷器后以釉密封,使瓷器在强还原气氛中烧成,从而呈现出青绿的釉色。透过后司岙窑址出土的文物,既可知秘色瓷之特征,又能了解其制作之工艺。
浙江在线网引2017年6月16日宁波日报《秘色瓷集体亮相故宫,后司岙引起研究热潮》摘录: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复活”了。陵寝墓葬中的发现,明确揭示了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瓷器。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慈溪上林湖中心区域的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窑炉、房址、贮泥池等作坊遗迹,同时出土了丰富的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瓷器精品,其中相当一部分器物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相同。这意味着,后司岙窑址就是秘色瓷的产地之一。在秘色瓷的研究史上,这是一个全新的突破。
2017年2月25日,在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后司岙窑址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也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主要烧造地,代表了9世纪至11世纪中国青瓷烧造技艺的最高成就。这次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发现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青瓷作坊遗迹。在清理厚达5米多的废品堆积时,工作人员又发现了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这次在窑址中发现的秘色瓷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还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每种器物都有多种造型。出土的秘色瓷胎质细腻纯净,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莹润,有些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2017年5月23日至24日,“秘色瓷考古新发现及陶瓷考古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位专家学者相继发言。
故宫博物院原研究馆员耿宝昌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研究陶瓷的学者很少,但社会各界人士对于秘色瓷兴趣浓厚,大家都不知道秘色瓷到底是什么,“秘”字究竟是什么含义,该用什么作为秘色瓷的判断标准。还有人将湖田窑、柴窑等产品推测为秘色瓷。在那段时期的上海文物市场上,经营文物的商店里有很多现在看来是秘色瓷的瓷器,其来源基本在慈溪一带,其中瓶、罐类器物很多。这类器物那时被称为余杭窑、余姚窑等,还没有越窑这样的明确称呼,许多器物也在那时散失到了海外。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碑和相应的器物,人们才确定了秘色瓷是什么样的瓷器。“近期,通过浙江省考古所等单位同志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秘色瓷的家乡,这是十分重大的收获。”耿宝昌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在谈到后司岙窑址的发掘收获时表示,这次发掘理清了窑场的基本格局和产品的基本面貌,确定了秘色瓷的基本特征。秘色瓷胎质更细腻更白、釉面更加均匀;制作工艺上,处理得非常精细,痕迹少。此外,还理清了秘色瓷的装烧工艺,这是秘色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最重要特征:使用瓷制的匣钵。经由对匣钵的统计发现,五代中期秘色瓷的质量已经开始下降。
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的李伯谦认为,“具体到秘色瓷的研究,我们知道同样作为秘色瓷,其颜色也有差异。法门寺出土的器物为我们提供了标准,但是其中的个体也存在差别,这是不同的窑室气氛所导致的。”李伯谦认为,可以利用模拟考古的手段,看看什么样的气氛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将为进一步建立秘色瓷的标准提供一个思路。“从捡瓷片到运用考古学手段研究,再到综合的考古研究,是陶瓷考古研究方法的巨大进步。当然,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今后探讨。”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侯佳钰从科技分析的角度,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光学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方法,对慈溪后司岙窑址和荷花芯窑址发掘出土的秘色瓷、普通越窑青瓷以及窑具标本进行了研究,以此揭示后司岙秘色瓷的胎釉特征和变化规律、后司岙秘色瓷与普通越窑青瓷的异同,以及后司岙秘色瓷匣钵与普通越窑匣钵的异同。分析结果表明,后司岙秘色瓷的胎体和釉层元素组成与普通越窑青瓷无明显的差异。侯佳钰表示,晚唐至五代时期,普通越窑青瓷和后司岙秘色瓷的釉料配方,可能由二元配方变成了三元配方。这比北宋晚期定窑以及景德镇窑、龙泉窑宋元间才采用三元配方要更早一些。瓷质匣钵的原料有别于粗质匣钵,且瓷质匣钵原料选取和处理更加严格。“与普通越窑相比,后司岙秘色瓷釉色更偏青,且饱和度更低。后司岙秘色瓷特殊的瓷质匣钵釉封的装烧工艺,使得釉中二价铁含量多于普通越窑青瓷,导致釉色偏青。与普通越窑相比,后司岙秘色瓷的烧造工艺更加严格和稳定。后司岙秘色瓷的出现影响了当时社会对青瓷釉色的审美取向。”侯佳钰说。
越窑秘色瓷罐盖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盒盖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盒盖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刻花盒盖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盒盖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盒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花口盏、执壶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枕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花口盘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碗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盒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越窑秘色瓷盆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钵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碗
唐(618-907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瓷质匣钵
晚唐五代(约836-960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瓷质“M”形匣钵
晚唐五代(约836-960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周”字款越窑瓷质直筒形匣钵
晚唐五代(约836-960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瓷质直筒形匣钵
晚唐五代(约836-960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刻字越窑瓷质直钵形匣钵
晚唐五代(约836-960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瓷质匣钵盖
晚唐五代(约836-960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匣钵
晚唐五代(约836-960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瓷质组合支圈
晚唐五代(约836-960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瓷质垫具
晚唐五代(约836-960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瓷质垫饼
晚唐五代(约836-960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瓷质支具
晚唐五代(约836-960年)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慈溪新闻网报道截图
“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览
慈溪日报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