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825):汉代函谷关“安氏万岁”纹瓦当

(2017-06-09 06:30:38)
标签:

首都博物馆

函谷关

瓦当

丝绸之路

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在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看汉代函谷关遗址“安氏万岁”纹瓦当。

常在历史书中看见“函谷关”,但在各博物馆从未见过函谷关的文物,故虽只是一件瓦当,也值得记录。

汉函谷关遗址发现一条沿用至现代的丝绸之路千年古道

新华社郑州2012年12月24日专电(记者李亚楠、双瑞)记者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洛阳市文物工作者在汉函谷关遗址发现一条沿用至现代的千年古道,这条东西横贯遗址的古道是当时唯一进出关道路,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

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东关村,北距黄河60公里,西面紧邻新安县城,北依凤凰山,南侧为青龙山,南北两山对峙,是修建关隘的理想地点。遗址地表现存的遗迹主要有南北关墙、关楼、鸡鸣台、望气台,均依地势夯筑而成。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6月21日开始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截至目前钻探面积10余万平方米,发掘面积2115平方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吕劲松介绍,汉函谷关遗址是一处由关墙、关楼等主体建筑,和关城、垣塞、道路、烽燧等附属设施组成的复杂的关防系统。此次考古工作集中在以关楼为中心的核心区域,目前核心区的平面布局基本明晰,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南北关墙和关楼、鸡鸣望气二台组成平面H型的布局,东侧还有一道东关墙向青龙山和凤凰山延伸,东关墙最宽处约35米,气势宏伟。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一条古道路东西向横贯遗址,成为唯一的进出关道路,残存长度约400米,宽度10至15米,经解剖,路土厚度达2.35米,可分为12期,最早的一期为汉代,一直沿用到现代,是一条千年古道,也是当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310国道开通后,这条古道才逐渐废弃,目前,仍供周边村民简单使用。南关墙南侧皂涧河以北的区域为生活区,有成片的建筑基址和活动面,由于揭露面积较小,目前布局还不清楚。截至目前,出土的遗物主要是一些建筑材料,包括绳纹板瓦、筒瓦等,出土了十余枚函谷关代表性的“关”字瓦当和两枚“安世”瓦当,另外有少量铁制兵器。据介绍,秦汉时期关隘考古资料很少,且多为边关小城,其规模和沿用时间不能与函谷关同日而语。此次汉函谷关遗址的发掘为秦汉关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为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丝绸之路申遗提供了重要参考。(完)

北京瞬间(1825):汉代函谷关“安氏万岁”纹瓦当

“安氏万岁”纹瓦当

汉(前206年-公元220年)

河南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出土

新安县博物馆藏

北京瞬间(1825):汉代函谷关“安氏万岁”纹瓦当

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