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828):东晋高崧夫妇永和十二年墓玉器

标签:
高崧夫妇永和十二年兰亭序首都博物馆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在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看江苏省南京市仙鹤观高崧夫妇永和十二年墓出土玉组佩等文物。
成果展注释介绍“玉组佩”:
魏晋时期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上乘的和田玉进入中原受阻。这一时期的组佩由以璜为主体,变为以蝙蝠形珩为主体;搭配的璜有原来的横置变为竖置。玉料不如两汉,其间还出现颇具异域风情的琥珀或者其它宝石制品。玛瑙或者绿松石比例增大。在传世的宋摹本顾恺之《洛神赋》画卷上能清楚地看到这种组佩的状态。
想起著名的“永和九年”来。
书法空间网介绍《高崧墓志》:
东晋《高崧墓志》,长方形青灰大砖,单面双刀阴刻,志长50.5厘米、宽25.2厘米、厚6厘米。此墓志与“高崧夫人谢氏墓志”于1998年同出土于南京仙鹤门外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一六朝墓中。墓主高崧,字茂琰,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为东晋名臣,曾任侍中等显职,职权颇重。《晋书》及《世说新语》皆有传载。此志刻工精湛,书法俊秀,不少字体楷意浓厚,为重新认识晋人书法提供了极重要例证。这两方墓志书法为“楷变书”,刻工精湛,堪称罕见的东晋铭刻类书法佳作。同时因高崧与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的《兰亭序》作者王羲之生活于同一时代,属于同一阶层,他的墓志书法无疑将为传世《兰亭序》摹本真伪的讨论提供了新的线索。与早先出土的众多东晋墓志相比(如1964年9月出土的《谢鲲墓志》、1965年1月出土的《王兴之墓志》等等),其书法隽秀,匠气相对较少,显示出了更高的书法技巧。高崧家族墓和象山王氏家族墓被评为一九九八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玉组佩
东晋(317-420年)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观高崧夫妇永和十二年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心形玉佩
东晋(317-420年)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观高崧家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玉剑具
东晋(317-420年)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观高崧家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国务院网站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基本上统一北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孙权、刘备的地位得到巩固。220年,曹丕称帝建魏;221年,刘备称帝建蜀;222年,孙权称王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时期,各国经济都得到了发展。三国后期,魏国的力量日益强大。263年,魏灭了蜀。
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的统一是短期的,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内迁的少数民族和各地流民不断起义、反抗,终于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在江南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称十六国。
383年,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和东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取得了胜利,不久,前秦瓦解,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南方,东晋之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在北方,经历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史称北朝。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了开发,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南北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