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841):北宋定窑遗址瓷器

标签:
定窑遗址河北省曲阳市首都博物馆“东宫”款“尚食局”款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在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看河北省曲阳市定窑遗址出土的“东宫”款白釉划花龙纹瓷盘、“尚食局”款刻龙纹瓷盘。
看窑址原址出土的瓷器,有不一样的感觉。
2009年9月22日新华网石家庄电(记者曹国厂):
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日前在保定市曲阳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窑遗址举行考古发掘启动仪式。为期3个月的考古发掘工作,将揭开定窑遗址被掩盖了1000多年的神秘面纱。定窑遗址集中分布于曲阳县涧磁村、北镇村和东、西燕川村、野北村两个区域,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1公里,总面积10多平方公里。此次联合考古发掘队共由20名教授、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他们将在涧磁村和北镇村2处古定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预计500平方米。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白瓷生产的杰出代表,其制作工艺对中国古代瓷器生产影响深远,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窑白瓷孩儿枕”是定窑代表作之一。据史料记载,定窑创烧于唐、极盛于宋、衰落于元,因宋时曲阳隶属定州,故称定窑。北京大学考古发掘队领队秦大树介绍说,此次发掘的主要目的是对定窑分期,工艺技术发展、变化和传播,早期定窑面貌,金代、元代定窑生产状况等学术性问题进行研讨和印证。
2010年6月12日中国网《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窑遗址》摘录:
定窑遗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北镇村及野北村、燕川村一带,其中涧磁、北镇窑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总面积约117万平方米。为全面了解定窑瓷器各时期生产的总体面貌和烧造工艺的特征,促进定窑研究工作的深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曲阳县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09年9月起对定窑遗址进行了主动性的考古发掘。北京大学派出了由两名教授,5名博士生和8名硕士生组成的队伍。田野工作自9月20日开始,12月26日结束。根据此次发掘的学术目的,并结合以往对定窑遗址的地面调查结果,考古队在涧磁岭、北镇、涧磁西及燕川四个地点布方发掘,以期获得定窑烧制历史各个阶段的地层资料,并进行分期研究;尤其是探寻早期定窑的资料,探讨定窑创烧的时间;金代定窑的瓷器特征及贡御情况;元代定窑的生产规模及衰落原因等。田野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保持高度的热情,希望不负众望,使这次对国保单位的主动发掘能够取得最大的成果,同时努力实践国家文物局新公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中的各项新的观念和管理方式,使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次发掘在上述4个地点布方21个,加上遇到遗迹进行的扩方面积,发掘总面积776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94处,其中窑炉11座、作坊12座、房基3座,灰坑45个、灶7座、墓葬2座、沟6条、界墙8道,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各时期的瓷器和窑具,其中完整或可复原标本数千件,这些出土的标本中不乏以往我们认识的定窑精品,也有一些以前未曾见过的独特器物。发现带有“官”、“尚药局”、“尚食局”、“东宫”和“乔位”等款识和其他文字款的器物残片数十件;地层中也出土了一些重要的纪年材料。总体上看,此次发掘的学术目的已基本实现,资料整理工作已在紧张有序的进行。通过田野发掘过程中的观察和初步的整理,我们认为本次发掘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发现并清理了从中晚唐到元代各个时期的地层,其中以往从其他考古材料并不十分了解的中晚唐、北宋中期和元代地层的清理,为我们全面了解定窑的生产历史和工艺发展的全过程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比如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定窑的装烧方法从三叶形、三叉形支钉叠烧,漏斗形匣钵单烧、碗形支圈支烧和环形支圈覆烧的工艺发展过程。又比如,在此次发掘的涧磁、北镇区的五个小区及燕川区的各个探方内均发现了金代的地层及各类遗迹,文化层普遍很厚,出土物丰富,说明金代是定窑瓷器烧造历史中生产规模最大的时期,但是,器物的质量比北宋时期有所下降。还通过地层中的出土物嫠清了一些学界颇有争议的小问题,如在五代宋初的地层中出土了一些低温铅釉的三彩器物,大体可以使我们判定,1970年代定县塔基中出土的几件三彩器物应该是定窑的产品。
二、大体可以判定定窑的始、终烧时间,我们在不同发掘地点的8、9个探方中发现了晚唐、五代到宋初的地层,其下即为生土,并出土有中唐时期特征的碗、执壶残片等,这些地层中出土的器物既有粗厚青黄釉瓷器,也有精细的白瓷器。这种反复出现的事实使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定窑的创烧时代在中晚唐时期,早不过中唐。以往关于定窑的创烧时间有初唐和隋代说,都还缺少实物依据。在燕川发掘区清理了定窑元代的地层及遗迹,清理出大量元代的遗物,为了解定窑元代的生产情况提供了材料。又通过对燕川附近的野北、杏子沟地区的地面调查,发现了大量的元代遗物,可知定窑在元代烧造规模仍非常大,但产品质量下降,与宋金时期的精美定瓷已相差甚远。已成为提供附近民众日用器物的窑场。元代后期开始,成规模的瓷器生产即告结束。
三、清理了一批重要的遗迹,包括2座保存较完好的五代窑炉、1座宋代窑炉、3座金代窑炉,这些窑炉大都具有大而深的火塘,发达的通风道和宽大的烟囱,十分适合要求很高烧成温度的定窑瓷器的烧成,具有不同于北方其他地区馒头窑的独特特点。如在北镇区T2内清理出的金代窑炉(Y1),是迄今清理的保存最完整的定窑窑炉,由通风道,风道门、窑门、火膛,窑床,烟道墙,烟囱和护墙等部分组成,其3.18米长的通风道、2米深的火膛、前宽后窄的窑床、有隔墙但又相通的烟囱,为我们全面了解金代定窑的窑炉结构,进而探讨定窑的烧成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例。此外,清理的一些作坊、灰坑和其他遗迹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涧磁B区清理的一处作坊,其中有6口盛放原料的大缸、大陶盆及相关的池子,规模巨大;还清理了一处烘坯作坊,也颇具规模。定窑薄俏的胎体、发达印花装饰,恰巧与成行和烘干有密切关系,这些遗迹的清理,对我们了解当时的成形工艺和研究当时生产管理的相关问题都十分有价值。在涧磁C区,清理了一条长达55米的金代石围墙,这条围墙用双层石块砌出夹墙,下部用大匣钵或多层夯土为基,建造十分讲究。是目前在窑址上见到的最费工的围墙,以前的发掘在围墙以内发现过大型石碾槽和窑炉,推测其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坊的界墙。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我们在燕川区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处大型冶炼遗址,堆积层厚达一米多;出土了大批坩锅、炼渣等遗物。通过地面调查,发现其面积可达十万平方米左右。通过初步的科技检测,证明这是一处铅的冶炼作坊。这出冶炼遗址的时代为金元时期,这应该是依托定窑的高温熔炼技术而出生的冶金生产。与文献记载的金代曲阳设有钱监的事件相关。
四、出土了一批代表定窑各时期贡御情况的重要遗物,如五代、宋初地层中的“官”字款器物,北宋地层中的带“尚食局”、“尚药局”、“乔位”款,装饰龙纹的器物,其中还有一些放古代青铜礼器造型的器物和精美的瓷塑制品;金代地层中的“尚食局”、“东宫”款碗盘等,都为我们研究定窑贡御瓷器的特征及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如果认为这些带款识的器物是用于贡御的器物,我们可以看到,生产这类器物的地点在定窑遗址中分布比较普遍,其中以涧磁岭地区产品质量最高,器物种类最丰富。但即使是在集中出土这些官用器物的地点,也还同时生产胎釉粗劣,制作草率的另一类产品,迄比例可达1/3左右。由此推测这种官作制度似乎是由许多窑户承造官用的精致产品,同时其还从事商品生产的体制。与考古发现的汝窑的贡御体制似有一定的差别。
“东宫”款白釉划花龙纹瓷盘
北宋(960-1127年)
河北省曲阳市定窑遗址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尚食局”款刻龙纹瓷盘
北宋(960-1127年)
河北省曲阳市定窑遗址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尚药局”款白釉瓷盒
北宋(960-1127年)
河北省曲阳寺定窑遗址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白釉梅瓶
北宋(960-1127年)
河北省曲阳寺定窑遗址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白釉弦纹三足炉
北宋(960-1127年)
河北省曲阳寺定窑遗址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国务院网站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五代十国后期,后周逐渐强大,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封建经济得到继续发展。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困难等危机,为了克服统治危机,王安石实行了变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备空虚,金兵南下,结束了北宋的统治。
1127年,南宋的统治开始。南宋与金对峙,南北经济都有新的发展。北宋时,同其并立的主要少数民族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有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还有党项族建立的夏。各民族政权间不断进行战争,同时也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后被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统一了全国。元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辖了全国。宋元时期,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较前繁荣,中国同亚、欧、非各国联系加强,文化科学技术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