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739):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戎生编钟

(2017-05-16 08:06:42)
标签:

保利艺术博物馆

戎生编钟

西周中期

春秋早期

穆天子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在保利艺术博物馆,看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戎生编钟。

保利艺术博物馆在其网站介绍:

保利艺术博物馆现建有两个专题陈列馆,其中“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精品陈列”,展出商代早期至唐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9世纪)的青铜珍品150余件(组),展现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独特魅力,其中商代三牛首兽面纹尊、史尊、犅伯卣及西周神面卣、王作左守鼎、遂公盨、凤首扁盉、戎生编钟等,皆为世所罕见的稀品与孤品。

1999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救回“国之重器”国企古道热肠》(蒋文)摘录:

8件戎生编钟铸造工艺精湛,保存完整;钟体上铸有长篇连读铭文,计153字。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它对周代历史及音乐史、青铜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称誉它为“国之重器”。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戎生编钟的作器者为晋国大臣戎生,其铸造年代十分明确,其铭文对科技史、经济史的研究都很重要。著名青铜器专家、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家浩等认为,戎生编钟的年代要比上海收藏的著名的晋侯苏编钟还早。西周晚期的编钟多一组3件,而戎生编钟一组8件,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组8件的青铜编钟。铭文中出现了“穆天子”字样,将穆天子一词的出现时间从原知的晋代提前了1000多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王子初指出,这套编钟在当年经过调音,当属实用乐器,它所采用的调音锉磨手法,是目前首次见到的编钟调音类型,应为西周、春秋之际的遗物。他说,这一阶段的编钟存世很少,如此时代鲜明、有长篇铭文、保存完整的成套编甬钟是目前所知唯一标本。

光明网引1999年7月19日光明日报《保利集团斥资抢救先秦文物戎生编钟等鉴定为文物珍品》(危兆盖)摘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国保利集团近几年来把抢救流散到海外的中国珍贵历史文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且已取得可喜成果。日前,俞伟超、马承源、李学勤、李伯谦等文物专家对其自海外购回的100余件青铜器进行鉴定后认为,这批青铜器大都十分珍贵,尤其是其中的戎生编钟、蟠螭纹编镈等更属难得精品,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戎生编钟一组共8件,钟高21.1-51.7厘米不等,铸造工艺精湛,保存相当完好。每件钟体均铸有铭文,共计153字。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前所长李学勤研究员在对编钟铭文进行缜密考释后认为,戎生编钟的作器者为晋国大臣戎生。它同北宋时著录的晋姜(晋文侯的夫人)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二者均记述了遣卤积与取金繁汤这一历史事件。李学勤指出,以往学者曾认为遣卤积与征繁汤是两件事,其中后者为一次征伐,但从戎生编钟的铭文看,其实是一件事。它记载了晋国派遣大批车队运输食盐前往繁汤(今河南新蔡以北的繁阳)交换铜料这一事件。这一史实的考定,对科技史、经济史的研究都很重要。通过对晋姜鼎和戎生编钟的综合研究,李学勤断定二者的制作年代均为晋昭侯六年(公元前74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王子初研究员在对戎生编钟进行音乐学鉴定后指出,这套编钟在当年经过调音,当属实用乐器,而非明器。它所采用的调音锉磨手法是目前首次见到的编钟调音类型,体现了西周甬钟“挖隧”的调音方法向春秋初期纽钟的调音方法过渡的特征,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意义。通过对编钟的形制、内腔结构、调音锉磨手法和内唇的情形综合研究,王子初也认为这套编钟应为西周、春秋之际的历史遗物。这与李学勤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参与鉴定的学者一致认为戎生编钟对周代历史及音乐史、青铜器等方面的研究极具价值,可谓“西周重器”。

北京瞬间(1739):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戎生编钟
北京瞬间(1739):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戎生编钟
北京瞬间(1739):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戎生编钟
北京瞬间(1739):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戎生编钟
北京瞬间(1739):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戎生编钟
北京瞬间(1739):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戎生编钟

戎生编钟

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