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676):海淀镇清“样式雷”故居的位置

(2017-04-25 18:05:12)
标签:

样式雷

雷发达

皇家建筑工程

朱启钤

海淀镇槐树街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样式雷”故居位于海淀区海淀镇槐树街。

几代样式雷在这处祖宅一住就是200多年,直到英法联军毁坏了圆明园后,才搬到了城内的东观音寺住。2001年前后,建设中关村西区、打通北四环,让老宅彻底消失。研究海淀的专家张宝章考证,原海淀区委区政府北墙外、现北四环该段路面的位置,为样式雷老宅的位置。

一直有点遗憾的事是,有一段时间常在海淀镇走动,没有留下海淀镇的照片。

北京还有同期的杰出工匠“算房高”,老宅还在,希望能够保留下去。

2005年12月30日北京市档案信息网《永留在红墙黄瓦上的名字—样式雷》摘录: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师》一文中写道:“在清朝(1644—1911)二百六十余年间,北京皇室的建筑师成了世袭的职位。在十七世纪末年,一个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从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

样式雷祖籍江西永修,从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于康熙年间由江宁来到北京,到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在光绪末年逝世,雷家有七代为皇家进行宫殿、园囿、陵寝以及衙署、庙宇等设计和修建工程。因为雷家几代都是清廷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用今天话说就是首席建筑设计师),即被世人尊称为“样式雷”,也有口语话“样子雷”的叫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一位匠人,由江宁来到北京海淀镇,他就是样式雷第一代—雷发达,他是应募到北京从事皇家建筑工程的,由此开始了雷氏七代长达200多年的清代样式房掌案生涯。据文献记载,雷发达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样式雷的鼻祖,而营造学社的朱启钤先生在《样式雷考》一文中指出,在样式雷家族中,声誉最好,名气最大,最受朝廷赏识的应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修建圆明园而开始执掌样式房的工作,是雷家第一位任此职务的人。“样式房一业终清之世,最有声于匠家,系自金玉始也。”朱启钤此番评论是符合史实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期从事中国传统建筑和“样式雷”研究的王其亨教授说,康熙在《畅春园记》里曾经提到他非常牵挂一位杰出的匠师,即指雷金玉。

雷金玉(1659—1729年),字良生,祖籍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今永修县),乃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的第二代传人。他继承父业在营造所供职,并投充内务府包衣旗(相当于皇室的家奴)。康熙帝在“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的海淀修建皇家园囿—畅春园,内务府营造司从包衣上三旗抽调众多工匠营建皇苑,雷金玉被召进建园工匠队伍,承领楠木作工程。在为畅春园正殿上梁的施工中,因技术超群而立大功,被皇帝亲自召见,受到表彰和奖励,赏七品官衔,食七品俸禄。从此雷金玉艺名誉满京城,在宫廷和皇家园林建设中日益受到垂青及重用。雍正时期大规模扩建圆明园,这时年逾六旬的雷金玉,应召担任圆明园样式房掌案,带领工匠设计制作殿台楼阁和园庭的画样、烫样,指导施工,对圆明园的设计和建造工程贡献很大。雷金玉在70多岁去世后,雍正皇帝特地降旨由国家拨银通过驿站送其回江宁归葬,在当时对建筑师而言,是一种极高的待遇。

此后雷氏家族共有七代人接续持掌“样式房”,其中雷金玉的孙辈雷家玺更为出色,万寿山、玉泉山、香山、避暑山庄等工程均出自他手。

但由于清王朝的灭亡,封建专制政体的瓦解,客观上不需要一个专门的设计机构为其服务,来体现一个王族的意志。“五四”以后的反传统潮流又使皇家建筑设计失去了职业荣耀与舆论支持,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民族工商业得到高速发展,民间和政府机构大规模修建洋楼和工厂,样式雷家族所从事的园林、宫殿和陵墓设计逐渐失去了市场。

家境败落后,雷廷昌与雷献瑞商量卖掉一部分图纸和烫样。“当时的估价是卖4700块大洋,但最后1500大洋就卖了。”“光图纸跟烫样拉了满满十卡车。”其实早在民国时期,洋人在民间便开始收集样式雷图档,而且影响越来越大,最后惊动了“中国营造学社”的朱启钤,他决定一举买断。经过谈判、动员、折中,最终使样式雷部分图档收归今天的国家图书馆,而买图档的钱全是化缘所得,朱启钤自己一张图纸未留,全都献给国家,爱国丹诚,皎然可见,那一代的老知识分子表现出的职业道德的确令今人肃然起敬。

网易网引2012年6月30日北京晚报《一个样式雷后人的家族守望》摘录:

第一代雷发达(1619年—1694年)。祖籍江西永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雷发达和堂弟雷发宣应募来到北京,参加皇宫的修建工程,以其精湛的技术,得到康熙帝的赏赐,并获得了官职。

第二代雷金玉(1659年—1729年)。雍正帝从雍正三年(1725年)大规模扩建圆明园,雷金玉作为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此后200余年为其几代子孙所继承,延续到清朝灭亡。雷金玉70岁时,蒙太子(弘历)赐书“古稀”匾额。朱启钤说:“样式房一业,终清之事,最有声于匠家亦自金玉始”。

第三代雷声征(1729年—1792年)。是金玉幼子,为金玉第六位夫人张氏所生。张宝章先生在《雷动星流》说,“雷声征成年后,生活于乾隆盛世,正是京城西郊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大兴土木之时,他当有所贡献。”

第四代雷家玺(1764年—1825年)。雷声征次子。他与长兄雷家玮(1758年—1845年),字席珍,三弟雷家瑞(1770年—1830年),三兄弟供职工部样式房。家玺是三兄弟中的翘楚,先后承办乾隆、嘉庆两朝的营造业,操办宁寿宫花园工程、设计嘉庆陵寝工程等。形成第四代样式雷最为强大阵容。

第五代雷景修(1803年—1866年)。雷家玺第三子。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建筑经验和卓越的才能,争回了祖传样式房掌案之职。雷景修善于理财,家产丰盛,达数十万之多。此外,他还修宗谱,建祖坟,聚集了样式雷图档装满了三间房屋,样式雷图档之所以流传至今日,雷景修功不可没。

第六代雷思起,(1826年—1876年)。景修三子。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圆明园,雷思起与其子雷廷昌因进呈所设计的园庭工程图样得蒙皇帝召见5次。

第七代雷廷昌(1845年—1907年)。雷思起长子。雷廷昌随父参加定陵、重修圆明园等工程,独立承担设计营造同治惠陵、慈安、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光绪帝的崇陵等项大型陵寝工程。样式雷也于雷思起雷廷昌父子两代闻名遐迩,地位更加显赫。

张宝章先生经过考证,证明样式雷自雷发达到了北京后,一直居住在北京海淀的槐树街上,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的位置。雷宅鼎盛时占地广阔,南北宽有五六十米,东西长有一百二十多米。分为中东西三路,样式雷的这座祖宅建在铺设石板道的老虎洞路南,沿石路进入御花园路程很近。离畅春园大宫门仅有一里多地,距离圆明园也只有三里之遥。几代样式雷在这个祖宅一住就是200多年,直到英法联军毁坏了圆明园后,才搬到了城内的东观音寺住。直到上个世纪末,雷宅原有的房屋建筑大多经过了重建或新建,但是原有的格局仍然保留着,2001年春,拆除海淀镇,建设中关村西区的规划全面实施,这些旧宅才被夷为平地。

科学网引2009年9月23日科学时报《中关村一段寻根溯源的历史》摘录:

张宝章在研究海淀镇历史的时候,发现样式雷(“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在17世纪末年,一个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从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就住在海淀镇的槐树街,然而当张老考证到这个信息的时候,样式雷的家已经拆了半年了,“就在原来区委大院北墙外,北边一溜儿,都是样式雷的房子,一直通到老虎洞,现在只剩下一棵槐树,现在四环路的路面,就是当年样式雷的家。”

北京瞬间(1676):海淀镇清“样式雷”故居的位置
北京瞬间(1676):海淀镇清“样式雷”故居的位置
北京瞬间(1676):海淀镇清“样式雷”故居的位置

有关报道截图

北京瞬间(1676):海淀镇清“样式雷”故居的位置

北四环,左前方两幢绿色高楼处为老海淀镇区域

北京瞬间(1676):海淀镇清“样式雷”故居的位置
北京瞬间(1676):海淀镇清“样式雷”故居的位置
北京瞬间(1676):海淀镇清“样式雷”故居的位置
北京瞬间(1676):海淀镇清“样式雷”故居的位置

老海淀镇现状,中关村西区

北京瞬间(1676):海淀镇清“样式雷”故居的位置

北四环路老海淀镇段,样式雷老宅的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