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753):小报房胡同大清邮政总局旧址

标签:
小报房胡同大清邮政总局旧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总税务司近代邮政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大清邮政总局旧址位于东城区小报房胡同7号。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
北京市文物局网站介绍:大清邮政局成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原设于总税务司署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迁到此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迁至东长安街。宣统三年(1911年)清邮传部接管邮政事务,成立大清邮政总局。旧址坐东朝西,平房五间,后曾改建,1996年进行修复。旧址建筑为研究近代邮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数字东城网介绍,小报房胡同,北京火车站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八宝胡同,西止崇文门内大街。全长165米,宽6米,沥青路面。小报房胡同,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称报房胡同,光绪时称小报房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京市文物局网站资料
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东华流韵网站资料
(清代邮局旧址作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的时候,曾有关于这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报道。
光明网引2009年11月29日《大清邮政局未批先拆为哪般?》摘录:
日前,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大清邮政局被拆,东城区文委文物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产权单位没有提前办理手续,不过现在手续已补。文委在了解具体情况,进行沟通后再做下一步处理。
大清邮政局旧址位于东城区崇文门内大街附近的小报房胡同西口。昨日,大清邮政局建筑物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工地,被绿纱网围挡起来,还贴着一张“危房改造”的字条。绿纱网之内一些建筑工人正在旧址处用砖头堆砌房子。一位老居民说,这一建筑物刚拆没多久。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曾一智说,11月13日她发现大清邮政局旧址的平房已经消失。为此将此事举报给东城区文委。曾一智说,她被告知此次拆房尚未获得文物部门批准,并怀疑施工单位是否有资质。东城区文委文物科相关工作人员韩先生表示,之前他们知道产权单位要修缮,但当时确实还没有报批走正式的程序,不过现在手续已经完备了,“这就是一个修缮行为,其设计部门有文物保护工程资质。”韩先生说,正常情况是先走完程序才能进行修缮,此次大清邮政局为什么会未报批就先推平,东城区文委也在了解具体情况,进行沟通后再做下一步处理。韩先生表示,施工单位也必须有文物保护工程资质。不过,他们去现场时,没有找到施工方,目前正联系。昨晚,记者未能从产权单位北京邮政部门获得详细情况。
有关报道截图
到现场看,没有找到小报房胡同7号门牌号,在一个夹道里小报房胡同11号院似有一点老房子。赶紧上网查询,才知道胡同西口正对着的是小报房胡同7号大清邮政总局旧址。可能现在不对外开放了。
可能是小报房胡同7号
有关报道截图
小报房胡同3号
小报房胡同11号
小报房胡同13号
小报房胡同21号
小报房胡同
凤凰网引2011年3月23日北京青年报《东单附近的几所名宅院和大清邮政总局》摘录:
小报房胡同的西口露在崇文门内大街的街面上,从西口走进去迎面是一座宅院,这座宅院将小报房胡同分为了斜向南和向北的两股岔道。斜向南的岔道里是新搬到胡同里的东交民巷小学和民宅。而斜向北的岔道里都是小报房胡同中的旧居。小报房胡同里的大清邮政总局旧址,在这次新公布的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榜上有名,我这次到小报房胡同也是为了寻找胡同里的大清邮政总局旧址。我本以为有了大清邮政总局旧址具体门牌号,寻找起来一定是不费吹灰之力,谁知我在小报房胡同中转了好几圈也没有找到7号,这是怎么回事?在打听了很多老居民后,我才搞清楚,原来7号现在已经与5号、9号合并成一个大院落,因为新建的院落没有门牌,我自然是找不到了。不过在老居民的指引下,我还是找到了大清邮政总局的位置,它就在小报房胡同西口一进口的地方。
据介绍,小报房胡同里的大清邮政总局是目前北京地区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邮局。我国现代邮政的历史并不长,据史料记载,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随着外国商品传入我国的还有近代外国邮政,最初邮局只是设于口岸。同治五年(1866年)驻京各国公使邮件由总税务司署管理传递,光绪二年(1876年)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奏请光绪皇帝,要求钦设邮政。光绪四年(1878年),北京设送信官局,开始发行邮票,并收寄普通人的信件,邮政业务归税务司管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之洞上疏奏请举办国家邮政,次年获皇帝谕允。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月20日正式成立大清邮政总局。大清邮政总局设立之初,设于总税务司署内,后迁到崇文门大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迁到小报房胡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改革官制,中央政府设邮传部,下设邮政局专门负责管理邮政事务,接收全国邮政。1907年大清邮政总局迁到东长安街。
从1905年至1907年,小报房胡同7号是大清邮政总局的办公地点。据资料记载,1907年,邮政总局迁往东长安街,小报房胡同的邮局即改为东单牌楼支局。1914年,东单牌楼支局改称第一邮务支局。1920年又改称崇内大街邮局,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小报房胡同7号先后为邮局营业处、邮亭、邮政支局和邮电所。1959年,邮电所被撤销,改为民宅。为纪念北京邮政100周年,1996年底北京邮政管理局在小报房胡同7号按“第一邮务支局”的原貌进行修复,建立北京邮政博物馆,于1997年2月对社会开放,后又被关闭。
据居住在小报房胡同的老居民回忆,当年在小报房胡同西口立有一座邮局的牌楼,上书“大清邮政分局”,邮局的主要建筑是一排五开间平房,营业大门设于平房西侧北端,东侧有很小的内院,营业柜台后有东门通入后院。小报房胡同7号成立北京邮政博物馆后,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老居民还说,博物馆内还建有一个邮政支局,可经办信函、包裹、报刊和集邮等业务。后来北京邮政博物馆停办后,邮局还继续营业。前几年邮局也停办了,他还特意到邮局盖了停办当日的纪念戳留作纪念。
凤凰网引2011年3月25日北京晨报《大清邮局“看不出模样”了》摘录:
晨报讯(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