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852):铁影壁胡同元铁影壁和明护国德胜庵

标签:
铁影壁胡同护国德胜庵铁影壁北海公园历史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护国德胜庵位于西城区铁影壁胡同19号。
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2013年)。
元代在建德门内古刹中有铁影壁,明代北城墙向南退,铁影壁被遗弃城外。明嘉靖年间,在鼓楼西大街北建护国德胜庵,将铁影壁运至庵前作影壁,庵前的胡同被称为铁影壁胡同。
先有元铁影壁,后建明护国德胜庵,后有铁影壁胡同路名。现铁影壁收藏在北海公园。
到现场看,铁影壁胡同19号在胡同拐弯处,为大杂院。
铁影壁胡同19号
铁影壁胡同
铁影壁,北海公园
2016年11月24日北青社区报《没有影壁的铁影壁胡同》(王安)摘录:
这面铁影壁的历史,能够追溯到元代。这面影壁最早存在元代时期建德门内(今德胜门外土城地区)的一座古刹中,影壁是由中性火成岩石雕刻而成,由于影壁的质地和颜色十分像生锈的铸铁,当时很多人不了解它的材质,故称其为铁影壁。壁顶雕成单檐歇山式,上面刻出瓦垅、屋脊。壁面两侧雕刻着雌雄狻猊,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也是中国古人传说中一种驱邪的圣兽。将其雕刻在影壁两侧,可以推测其目的是为了驱邪、保护房屋的平安而作。到了明代,铁影壁被从荒废的古刹移到位于铸钟厂一带的德胜庵。而德胜庵的这条胡同,就是今天被称作铁影壁胡同的前身。
护国德胜庵原址位于今天铁影壁胡同19号,这里是曾经存放铁影壁的寺庙。德胜庵大致是在明代北京城墙修筑后建设的一座寺庙,如今关于这座庙宇的相关记载信息已经非常稀少。唯一能肯定的是当时铁影壁从城外的古刹迁来时,这里的香火很旺盛。明代朝廷虽然修建了不少大型土木工程,但首都北京曾多次受到北部蒙古的威胁并且被围城。其国力相对空虚并无法承担过大的工程开支,在修筑北京城围墙之时由于财政吃紧,在南城城墙修好后无力扩建北城的城墙,最终只好将北城的城墙向内缩了五里,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北京的南城和北城的明城墙遗址宽度并非是四方形。而在修筑西北角城墙时候,为给当时的德胜门水关进出水让路,不得已又将西北角修成了“少一角”的形状。那些曾经在元大都城墙附近的寺庙,因为明城墙的绕路而置身城外以至于被荒弃,其中不乏一些为了祭祀和保护城墙的寺庙。明代的统治者为了新的城墙能够得到神明的保护,不得不在城墙内重新兴建一些庙宇,“护国德胜庵”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经济网引2008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元大都遗存:鼓楼西大街》
窗体顶端
在鼓楼西大街靠西头路北,有一条弯曲的小胡同叫铁影壁胡同,清朝时曾称铁影背胡同。影壁又称照壁,俗称影背,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构件,建在大门以外或大门里,用以遮挡外人的视线,不使门内的建筑一览无余。有人说影壁即是隐蔽的谐音。胡同既然以铁影壁命名,胡同内必有一块著名的铁影壁。但寻遍不长的胡同,不见影壁的踪迹。胡同里是否曾有一块铁影壁?它从何而来?现在何处?这要从元代说起,在元代的建德门(元代北城墙的西门,今德胜门外土城豁口)内有一座古刹,刹中有一极为奇特的影壁。影壁呈赤褐色,质地坚硬,如铁铸一般,人们叫它铁影壁。壁顶雕成单檐歇山式,上面刻出瓦垅、屋脊。影壁一面刻有一个大狮子与三个小狮子在滚绣球,另一面是麒麟卧于苍松之下。也有人考证说,两边刻的分别是雌、雄狻猊。整座影壁造型端庄大气,雕刻古朴生动,是一件价值极高的艺术品。明初徐达改建北京城,北城墙向南移,古刹被拆除,铁影壁也被遗弃郊外。明嘉靖年间,在鼓楼西大街北,建护国德胜庵,将铁影壁运至庵前作影壁,庵前的胡同,也被称为铁影壁胡同。明、清时,北京有金、银、铜、铁、锡五大镇物。其中的“铁”,即指德胜庵前的铁影壁。但据近代分析,影壁并不是用铁铸成,而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凝结而成的一种矿物质,是一块中性火山岩的块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外国文物贩子,猖狂劫掠我国文物。他们也盯上了这块珍贵的铁影壁,几次三番想“购买”它,均遭到德胜庵主持和尚的严词拒绝。为铁影壁免遭厄运,他与当时的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联系,于1948年4月,将铁影壁移到北海澄观堂前,今年是整整60年。当时铁影壁已近倾倒,搬移又仓促,只将铁影壁移来,砌了耐火砖的底座安放。1986年,在铁影壁胡同中又发现了影壁原有的底座,经挖掘修补后,运至北海。现在,铁影壁安放在它的原底座上,静立在北海北岸,成为北海一处重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