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58):纳兰揆叙整修过的清瑞应寺

标签:
雍正瑞应寺鼓楼西大街纳兰揆叙康熙 |
分类: 纳兰容若 |
瑞应寺位于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52号。
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2013年)。
明成化三年(1467年),锦衣卫指挥佥事万贵在鼓楼西大街建寺,宪宗皇上赐匾额龙华寺。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是康熙帝六十大寿,内外大臣用各种办法祝贺。纳兰明珠之子、纳兰容若之弟、都察院左都御史纳兰揆叙将龙华寺整修一新,在寺内为康熙帝祈求福佑。康熙帝特赐名“瑞应寺”。
到现场看,鼓楼西大街152号离纳兰明珠宅第故址很近,但在鼓楼西大街南侧岔道里,如果不刻意去找,很容易错过。
鼓楼西大街152号
鼓楼西大街
离瑞应寺不远处的纳兰明珠府
网易网引2017年3月15日清史参考《大清的天空频降祥瑞,康熙帝为何“不以为然”?》摘录:
北京什刹海的后海北岸,本有座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的龙华寺。当时,该寺门前种有大片稻田,呈现一派江南风光。寺内青竹古松众多,“磬声松下静,鸟语竹间清”。不少居住在北京城的南方人喜欢到这里观景。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是康熙帝六十大寿,内外大臣用各种办法祝贺。都察院左都御史揆叙将龙华寺整修一新,在寺内为康熙帝祈求福佑。寺庙修好后,揆叙专门将此事奏报,康熙帝特赐名“瑞应寺”。事也凑巧。这年夏天,瑞应寺内种植的文官果(又叫文光果、文冠果)长的格外好,而且是果实俩俩相连,有着青荧的光泽。当时,揆叙正随同康熙帝在热河避暑。寺僧便派人骑上驿马,连夜兼程奔赴山庄,将并蒂骈颗文官果送去。揆叙看后十分惊奇,大臣们也都议论纷纷,说皇上刚刚为这个寺庙题写了额联,瑞象即现,真是“瑞应”。一个叫汤右曾的朝臣,因刚刚升任经筵讲官,赴热河谢恩,闻知此事,随即写了《文光果》一诗。这一天,康熙帝问起身边侍班的揆叙:“汤右曾工于诗,有刻成者,可令进呈。”揆叙当即奏答:“刻者未之见,右曾昨在臣寓,有所作《文光果》诗。”康熙帝便命取来阅看。他看到诗中有借文光果赞美祥瑞之意,便御制一首赐和,诗曰:
西域滇黔有此种,花从贝梵待春融。龙章瑞应题真境,载笔欣瞻近法宫。
内白皮青多果实,丛香叶密待诗公。冰盘光献枫宸所,更喜连连时雨中。
康熙帝在诗中表明自己对于瑞象并不看重,真正关心的是“连连时雨”,期盼的是天下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