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871):北京大学施德楼

标签:
施德楼贝公楼汇文大学堂bashford贝施德 |
分类: 北京瞬间西山和校园 |
北京大学办公楼(北京大学西门内不远处)前有一块说明牌,说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1931年燕京大学校名命名委员会定名为贝公楼。
“施德”和“贝公”是一个人,即James White Bashford(1949-1919年),中文名曾先后被翻译成贝施德或贝施福。他是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即后来的燕京大学前身之一。
记录一点关于James
燕园文物网站资料:
为了纪念James Whitford Bashford对汇文大学堂及燕京大学卓有贡献的学者,燕京大学告竣后,就把这一标志性的建筑取名为“贝公楼”。后来采纳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建议,赋予中国名称办公楼。墨菲不仅因地制宜地解决了校园功能关系,而且一反北京坐北朝南的传统,将燕园的主校门及主教学楼群(贝公楼西一带)朝西布置。办公楼在燕京大学时代是校园中的主楼,当年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就在这里办公,如今这里是北大党委和行政部门的处所。1935年12月8日晚上,“一二•九”运动前,燕大的学生就是在这里聚集开会,商讨和策划这次著名的爱国运动的。
办公楼前麒麟、丹墀均圆明园遗物,由清醇亲王四子、光绪胞弟爱新觉罗·载涛(1886-1970年)购得,存放朗润园多年后置此。
北京大学办公楼
北京大学办公楼
北京大学办公楼
2012年12月1日中华读书报《贝施福与燕京大学贝公楼》(张红扬):
贝施福(James
贝公其人
贝施福中文名又译作柏赐福、贝施德、贝福瑞,1849年5月29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他于1873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并获得文学士学位,后又到波士顿大学学习神学和修辞学,同时担任传教士和牧师。1878年获得波士顿大学神学博士学位后,他曾先后在马萨诸塞州、缅因州和纽约州的五个教堂任牧师,期间由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受到了一些教会大学的青睐。他于1889年接受了有美以美教会背景的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对他的聘请,担任了该校校长。在任15年中,他广泛募集资金,建设现代化教育基础设施,同时延聘一批名教授,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水平。1904年5月,贝施福被选为美以美教会主教,他随即申请去中国传教,获准后成为美以美教会第一位真正的中国驻区会督。在此之前,负责中国差会的美以美会督只是每年一度到中国各差会巡视。从1904年到1918年,贝施福除了回美述职或度假外,这其中14年都是在中国度过的。1918年秋,贝施福因健康原因回美治疗,1919年3月18日在美国加州帕萨迪纳逝世。
贝公与燕京大学
早在1877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贝公的赠书
贝施福在美国逝世后,他在中国的藏书遗赠燕京大学图书馆。今天,我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老燕大特藏中,还能找到100余册有他亲笔签名的书籍。在1933年编定的《燕京大学图书馆概况》中,介绍了燕京大学的两个特藏,其中一个就是西文东方学文库,并说明这个收藏是“关于研究中国及东方文化的西文书籍。至1933年,共有4279册。其中一部分为前贝主教所赠”。概况中还特别指出,“这个特藏中多为孤刻珍本,为燕大特藏之始源。1928年春,哈佛燕京学社成立,对于该类书籍,特加注意,数量与质量,都有一定增加。”燕大的工作统计表也把“东方学书”单辟一栏,以示区别,并存放于特别图书室,此特藏为燕大图书馆的一大骄傲。1952年新北大组成之后,继承和发展了燕大的这个特藏。它将老北大、老燕大东方学书籍合头,并不断添加新收藏,这个工作因“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干扰,断断续续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时,已计有1.1万多种。贝公的藏书已成为北大西方汉学图书的源头和嘉惠学林的珍贵历史遗产。
贝公的贡献
费正清曾经说过:“在19世纪中西关系中,新教传教士是研究最少,却是最有意义的人物。”然而,对这些“最有意义的人物”的评价却一直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的确,他们基督化中国的妄想带有强烈的文化侵略特征,突出地体现了近代中西关系的不平等性;他们中的一些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西方列强的殖民活动,在中华民族的情感记忆中永远地留下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一页。然而,近代新教传教士的在华活动及其历史作用与影响又是复杂而多重的。他们既是文化侵略者和殖民军,又是西方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当中有不少像贝施福这样的自由派传教士,把兴办教育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之一,体现出传播社会福音的取向。历史证明这些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一定程度的示范与导向的作用。贝施福在筹备燕京大学早期的教派协调和斡旋中作出的贡献是新教各教派共同承认的。为燕京大学的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司徒雷登校长同意以贝施福的名字命名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对他功绩的认可。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基金会曾出版过一部介绍民国时期中国13所著名基督教教会大学的画册,其中也再次肯定了“贝施福促成了教派合并学校的谈判,而谈判的成功直接造成了燕京大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