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622):朝阳门内大街明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

标签:
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朝阳门内大街三官庙道教建筑神龛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03号。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
北京市文物局网站资料:
道教建筑,明成化十七年(1481)赐建,以奉天、地、水三元之神,又称三官庙。现存有东路的正殿、后殿以及部分西配房。正殿三间,歇山黑琉璃瓦顶,梁架斗拱等保留有明代建筑特征。明间神龛及藻井保留完整,雕刻精细,除龙头有损,大部保存完好。该建筑遗存,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按照地图上标注位置找到朝内大街223号(有的文章介绍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地址为223号,203号是文物局网站记载),门口挂着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的牌子。向门卫打听延福宫是否在院内,正好有工作人员出来,告诉我不在223号院,在西侧的院子,又说可能进不去,但可以在过街桥上看到大致的样子。在找一些故迹时会获得意外的帮助,心存感念。
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
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图片来源:东华流韵网站)
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所在大院
2004年6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网站《大慈延福宫述略》(田瑾)摘录:
大慈延福宫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03号,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是一座道教寺观。庙内主祀天官、地官和水官三神,因此又被人们称作“三官庙”。该庙建成后,明宪宗曾经撰写碑文,记述了建庙初衷及该庙建筑规制。
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外的众多三官庙中,属大慈延福宫规模最大。全庙由正院和东道院组成。整体布局严整,气势雄伟。沿纵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山门、大慈延福殿等主体建筑。山门为7开间,黑琉璃瓦调大脊硬山顶,绿剪边。进入山门,钟楼和鼓楼分立东、西两侧。再往北,有大殿3间。穿过此殿,就是主殿大慈延福殿了。此殿面阔5间,四面带廊,后面有虎尾抱厦,这在一般古建中是比较少见的。大慈延福殿前后左右各有一座碑亭。西配殿叫作法善殿,东配殿称葆真殿,都是黑琉璃瓦顶。最后一进院落的建筑形制更为特殊,三座殿宇并排而建:中间是紫微殿,面阔5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西侧为清华殿,东边是青殿,面阔均为3间。它们既独立又连锁,不仅使院落显得格外开阔,而且突出了主体建筑的恢宏气势。东道院共有三座殿宇,由南向北分立。前殿早已拆除,无从考证。中殿为通明殿,面阔3间。后殿是延座宝殿。这两座殿均为黑琉璃瓦歇山调大脊顶。
根据庙内的碑文记载,大慈延福宫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一次是明代嘉靖四年(1653年)。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徐阶曾撰写碑文加以记述:“大慈延福宫者,宪祖纯皇帝之所建,而国家岁时祈禳报谢之所。其所祀曰三元三大帝,盖天地水□□赐福赦罪解厄之神也。嘉靖己酉,宫之建至六十七甲子矣。丹青金口之剥落暗昧……真人陶仲文以上赐金与所度道士楮价,葺而新之。始于三月十日,至七月讫工。”从碑文内容及工程讫始时间上看,这次修缮属一般性建筑修补。但是我们却从“宪皇始作规制雄,涂金琢玉辉霓虹”的文字中,看出重整后的大慈延福宫金碧辉煌的雄伟气势。
自明末到清乾隆初年,大慈延福宫已经全然没有了香火。民间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近逼京畿,崇祯皇帝朱由检惊恐万状,到大慈延福宫求助神灵,抽签以卜凶吉。但是连求三签,内容皆为不利。崇祯皇帝气急败坏,即发口谕:此庙永远不得香火!不久,起义军攻入京城。大明王朝覆灭的事实深深地印记在人们的头脑中,由此认为这个庙不吉利,以至香火断绝。清朝定鼎北京以后,曾“聚满汉子弟,教学于斯”。
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才由皇家出资,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修复。“以乾隆庚寅嘉平即工,阅辛卯月辰载浃用底厥成,若值若竕,支内帑之羡所司请为记” 大慈延福宫的香火得以接续。每年元旦期间,大慈延福宫前的庙会也很热闹,尤其是庙前临街沿途有许多估衣摊,以至这条街被人们称作“估衣街”。民国时期,庙前修筑道路,庙会改在庙旁。
自50年代开始,先后有两个单位在大慈延福宫原址建设办公楼,大部分古建筑被拆除,碑亦不存。只留下东院的通明殿、延座宝殿以及部分西房。殿顶神龛及藻井雕刻精细,因为占用单位加设天花,所以保留完整。1998年占用单位又先后将后殿、中殿重修。1990年2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初拆除大慈延福宫的时候,宫内尚存有天、地、水三官坐像及文、武侍臣立像12尊,被移入作为北京市文物局仓库的智化寺内。这些神像均为金丝楠木雕刻,妆銮,沥粉贴金。服饰为明代式样,衣带纹饰生动。每尊神像腹内都装有棉帛制作的脏器,并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王枢宝经等经》等数百卷。后来因修复智化寺,遂将神像移至朝阳门外东岳庙,陈列在育德殿内。生动的造型设计,流畅精致的制做工艺,显示出明代宗教艺术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