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605):缎库胡同汤用彤故居

标签:
汤用彤缎库胡同南池子汤一介钱伟长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汤用彤故居位于东城区缎库胡同4号(老门牌号3号)。1931年,汤用彤到北大任教,住在这里。
1931年,钱伟长来北京求学时第一个落脚点也是这里。
(《名人故居博览:北京卷》,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国文史出版社)。
建国后汤用彤故居还可参见《北京瞬间(686):北大汤用彤故居》。
缎库胡同4号
缎库胡同
光明网引2006年3月19日光明日报《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摘录:
小时候的汤一介住在南池子的缎库胡同。由于父亲汤用彤先生一直在北大教书,生活条件还不错。在汤一介的回忆中,他们住的房子很大,有四五十间,院子也很大,每到冬天的时候,他们就往院子里泼水,在那里溜冰。对于汤一介而言,那真是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父亲汤用彤是一个“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家里事都不太管,他在前院有一个书房,甚至卧室也在前院。母亲张敬平也出生于湖北黄冈大族,吃饭穿衣,生活起居,一应都是母亲安排。童年的无忧岁月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为止。父亲随北京大学到了昆明。母亲带着汤一介和他的弟弟、妹妹,从北京先到天津,再从天津到上海,由上海到香港,转越南,到昆明。事隔已经差不多60多年,汤一介还记得当时的辛苦:“有半年都在路上走。”
腾讯网引2010年8月11日新华网《钱伟长身材瘦小不足1.5米
钱伟长为了求学来到了北京,那是193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由此开始了他与北京的半世情缘。钱伟长考取清华大学后,在四叔钱穆的安排下,他在北京的第一个落脚点就在汤用彤的家。那是1931年9月16日,正是初秋,是北京一年中最清爽舒适的日子。钱伟长穿着他生平的第一件崭新长袍,独自一人来到了缎库胡同,汤用彤的家给了这位外乡学子最初的温暖。汤用彤与钱穆是很好的朋友,1931年到北京大学任教,钱穆也曾有一段时间住在汤用彤家。钱伟长初来北京,钱穆就将他安排在好友汤用彤家里。当时汤用彤住在缎库胡同的一所大宅院,门牌号是3号。这是一座南北向的院子。院门里有一座大影壁,影壁的右边是一间小房子,家里的车夫就住在那里。影壁的左边有一个月亮门,门里是南院。南院有房子三间,院子右面还有两间库房。从南院有一道门直通正房。正房北面是七间,东面是三间,西面有三间,正房四周还有游廊。正房后有一座二层的小楼,楼上有三间房,楼下就是大厅了。小楼的后面是后院,院里是一些平房,后院的门牌是缎库胡同6号。在这座院子里,钱伟长受到了汤用彤一家热情的款待。我去了缎库胡同,寻找钱伟长短暂停留过的汤用彤的故宅,发现缎库胡同里汤用彤的故宅还在,不过院子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了,门牌号改为了4号。院内搭建很多,曾经的游廊也被辟为了一间间的小房,原先的大宅院已经变成了大杂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