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535):明代御窑成化瓷器

标签:
明代御窑瓷器延禧宫景德镇御窑遗址朱见深成化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在故宫延禧宫,看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
瓷器和别的文玩(如印章、笔墨等)不一样,是每一个普通人每天的日用具,每个人都有话语权和评判标准。看瓷器需要考虑的包括美感、文化积淀、与自己的共鸣,等等。如果看瓷器前首先想到的是价格,很多乐趣就失去了,包括瓷器以外的。
对这次展览,故宫博物院网站介绍摘录如下:
2016年10月25日,“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在故宫博物院延禧宫开幕。20世纪70年代,位于今景德镇市珠山的明代御窑遗址已零星出土过一些明代御窑瓷器残片。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对明代御窑遗址进行过多次局部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出土的数以吨计的御窑瓷片标本成为研究明代御窑生产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随着对出土瓷片标本的不断修复、展示和出版,人们发现其中有大量瓷器能与传世品相互印证,而且寄希望于能看到将传世品与出土物进行对比展示。故宫博物院收藏明代御窑瓷器数量多、质量精,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传世与出土御窑瓷器对比展,可谓珠联璧合。举办这样的展览,也是让分离数百年的御窑瓷器再次聚首。“明代御窑瓷器”展属于系列展,鉴于成化御窑瓷器的重要性,今年特单独举办该朝瓷器展。展览共分五个单元,分别为清新优雅—青花、釉里红瓷器,轻盈秀丽—五彩、斗彩瓷器,色彩缤纷—杂釉彩、素三彩瓷器,均匀纯正—颜色釉瓷器,影响深远—后仿成化御窑瓷器。共展出文物183件套。
处于15世纪下半叶的成化朝(1465-1487年)虽然只历时23年,但在整个明代御窑发展史上却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仅次于明初永乐、宣德时期。
成化皇帝名朱见深(1447-1487年),庙号宪宗,系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长子,朱明皇祖的第六代,年号成化,是明代第八位皇帝。在宫廷艺术方面,朱见深擅长书画,对明代宫廷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成化皇帝爱好书法、擅长丹青,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致使成化朝在御用瓷器烧造方面亦不免受到文人气息的熏陶,清新脱俗,取得非凡成就。
成化御窑瓷器素以胎质洁白细腻、釉质平整油光、装饰题材丰富、构图疏密有致、设色清丽典雅、绘画技艺精湛而闻名于世。早在明代晚期,一些文人笔记,如王士性撰《广志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等,即对成化御窑瓷器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明代御窑瓷器以宣(德)、成(化)两朝取得的成就最大,青花瓷器以宣德御窑产品最好,斗彩瓷器则首推成化御窑产品。明代万历前期,精于鉴赏瓷器的文人认为“宣(德)窑”为明代御窑之冠;而万历后期以后,则认为“成(化)窑”在“宣(德)窑”之上。
这次展览故宫博物院首次将珍藏的经过几代专家鉴定过的成化御窑瓷器悉数展出(一些重复品除外),共计67件套,为观众提供了一次较全面欣赏成化御窑瓷器标准器的机会,另外还展出9件具有代表性的后仿成化(或仿成化款)御窑瓷器,供人们对比研究。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则从历年考古所得中遴选出107件套具有代表性的修复品参展,其中有的见于传世品,可与故宫博物院藏品对照展示,使人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正品与落选品的区别。而展出的不见于传世品的出土物,则能够丰富人们对成化御窑瓷器的认识。
对比展示的成化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鼓钉三足熏炉、青花寿石茶花图碗、斗彩海水天马图“天”字罐、斗彩婴戏图杯、斗彩折枝葡萄纹高足杯等均为成化御窑瓷器中难得一见的名品。不见于传世品的青花龙穿花纹鹤颈瓶、祭红地抜白云龙纹碗、祭蓝地抜白云凤纹碗、孔雀绿釉菱花口折沿花盆、矾红地绿彩缠枝灵芝纹双耳三足炉、白釉绿彩缠枝灵芝纹双耳三足炉、素三彩鸭形香薰等,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展出的青花云龙凤纹盘则非常有趣,其内底龙的一足画成六爪、外壁龙的一足画成四爪,不知工匠有意画错还是无意为之,此盘可能即因此而落选。
延禧宫
青华高士图盖罐
明成化,故宫博物院藏
青华松竹梅图长方花盆
明成化,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青花云龙凤纹盘
青花缠枝花纹瓜棱净瓶
明成化,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
明成化,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矾红彩云龙纹碗
明成化,故宫博物院藏
仿哥釉出戟花觚
明成化,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斗彩团莲纹盖罐
明成化,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折枝花纹卧足杯
明成化,故宫博物院藏
斗彩蔓草纹直颈瓶
明成化,故宫博物院藏
斗彩缠枝莲纹天字盖罐
明成化,故宫博物院藏
斗彩高士杯(两件)
明成化,故宫博物院藏
淡描青花高士图杯(半成品)
明成化,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斗彩花草蛱蝶图杯
明成化,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斗彩三秋杯(两件)
明成化,故宫博物院藏
斗彩缠枝莲纹高足杯(两件同名)
明成化,9号故宫博物院藏,10号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素三彩鸭形香薰
明成化,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