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609):东西羊管胡同

标签:
羊管胡同镶黄旗杨二官胡同羊管儿胡同朱煜勋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东城区东、西羊管胡同原来统叫羊管胡同。
在城市开发中胡同被拆,失去胡同模样;胡同的路线还保留或部分保留,胡同名还留着。这一类的胡同还有不少。
东羊管胡同已经被新建小区包围,成为小区里的路,小区外有新建的二环高楼。西羊管胡同道路中保留的几颗树提醒这里以前是一条窄路。
还是要比完全消失了好。至少对照历史记载还能有大致的方位感。
东华流韵网站介绍:
羊管胡同明朝属于北居贤坊,称杨二官胡同。清朝属于镶黄旗,乾隆时称羊管儿胡同,宣统时称羊管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胡同分为东羊管胡同、西羊馆胡同。东羊管胡同,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北大街,西至东直门北中街。南有三条支巷通手帕胡同,北与南马杓胡同、民安胡同、东扬威胡同相通。全长353米胡同东口北侧有古刹园宁寺。西羊管胡同,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北中街,西至东直门北小桥。南有支巷通西手帕胡同。长262米。胡同北有南馆公园。
东羊管胡同
截住东羊管胡同东段的高楼
西羊管胡同
西羊管胡同北侧南馆公园
和羊管胡同垂直相交的东直门北中街
有资料说,羊管胡同曾经住过大明王朝皇帝朱元璋的后代、清朝最后一个被封为“延恩侯”的朱煜勋。
清朝入关之初,在如何对待明朝皇室这一敏感问题上表现得十分聪明。李自成军曾将崇祯帝后暴尸三日,引起北京士民的极大反感。清军一入北京,多尔衮立刻隆重为崇祯帝后发丧,谕令“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这一举动对争取北方人心起到了很大作用。
到了雍正年间,天下已经彻底太平。雍正皇帝又想起“受命之君”应该“礼遇”前朝子孙,这样才能显示“兴灭继绝”之盛意。所以他命人在天下访一个“合格”的朱氏后代,封以高官,来显示清王朝的宽宏大量。经过几年寻找,礼部发现了一个合格人选,直隶正定知府朱之琏。朱之琏的祖父被清军俘虏,编入汉军,至他已经做了三代旗人,因为一直对大清恭顺忠诚,没有二心,所以前些年没有被杀掉。雍正大喜,遂封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世袭罔替,负责祭祀明朝皇陵。天下臣民皆认为此举超越前朝,有“上古遗风”,纷纷称赞圣朝之殊仁盛德。从朱之琏开始,直到最后一个延恩侯,总共传了十二代。这个侯爵与其他贵族不同,专靠朝廷赐给的几十顷祭田过活。他们没有根基,没有势力,为了防止人们借他的名头对清朝统治构成任何威胁,政府对他们的生活严格控制,除了春秋两季去祭扫十三陵外,不许进行任何其他社会活动。著名教育家张相文游十三陵,发现陵园十分残破,无人管理。樵夫告诉他,说有一个延恩侯负责祭扫,但这个人很不负责任,“草草将事,若儿戏然,疑非朱氏血胤也”。张相文有一次在查阅北京市户口资料时意外地发现了延恩侯的住址,于1919年时曾和两位好友一起专门慕名去拜访他。他在《南园丛稿》的《记朱侯》中曾回忆这次拜访的经过。他们来到东直门北小街羊管胡同延恩侯的“宅邸”,发现这其实就普通民居,没有任何侯府气派,“邸无门额,类寻常百姓”。可见清政府对这个“侯爷”的重视程度。进了他家门,发现一家上下是旗人装束。书房桌子上摆着的几本书,“皆市井所传《玉匣记》《七侠五义》等也”,显示着这位侯爷的文化水平和精神追求。见礼寒暄之后,侯爷以为他们是民国政府派来的官员,立刻和他们探讨能不能把十三陵土地出租,让政府开辟成公园,他好用这个钱养家致富。三人一听,觉得这个人粗俗不堪,没什么共同语言,遂告辞而出。从这则记载来看,延恩侯的生活远谈不上养尊处优,仅能保持在小康市民的水平。
延恩侯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在1924年。原来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偶然在故纸堆中发现清代还有过一个这样的侯爵,遂起了好奇心,建议溥仪召见一次,看看这个朱元璋的子孙长得什么样。
1924年9月7日,大明王朝的最后子孙与大清王朝的最后继承人在紫禁城见面了。这一年延恩侯朱煜勋四十多岁,庄士敦记载他圆脸膛,身材魁梧,看上去憨厚老实,但显然文化程度不高。为了在“皇帝”面前体面一些,他特地借了一套官服,带了名片,大清早就赶到紫禁城。他的名片上写着自己的官衔、姓名和住址:“明裔延恩侯朱煜勋炳南东直门北小街羊管胡同”。炳南是朱煜勋的字。两个从未见过面的皇家后裔,就这样见面了。见面之后也没什么话可说,溥仪只是勉慰了朱煜勋一番,然后告诉他,这次接见是自己的老师庄士敦建议的,让他出来找庄士敦表示一下谢意。于是,朱煜勋又出来和庄士敦见面。这个朴实而敦厚的中年人给庄士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有礼貌,有自尊。朱煜勋告诉庄士敦,他有两个小儿子,一个九岁,一个四岁。庄士敦和朱煜勋谈了一会儿,说自己计划以后找机会去回访朱煜勋,但被这位延恩侯坚决地推辞了。朱煜勋坦言,自己家里非常破败,会给这位外国人造成不便。不过,他答应庄士敦的请求,拍了一张照。几个月后,冯玉祥带兵进京,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末代皇帝惶惶逃往天津。又过了些日子,朱煜勋不知从哪凑了点钱,坐火车到天津探望主子。庄士敦说:“我想,在他跪在大清流亡君主之前,延恩侯的名字从未使他的状况好转过,但他还来此忠诚地感谢延恩,而不久,皇上(指溥仪)也就同他一样,陷入隐姓埋名和贫困潦倒的境地。”